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制度中,
“天下大同,四海一家
”是它的终极情怀。正是在这种治理结构的文明导向下,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大一统的治理理念和天下观。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
“五方之民
”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西汉董仲舒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莫不以文化上的中华自居,寻求与华夏先祖的渊源,以此来保证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如匈奴人刘渊以
“汉氏之甥
”身份入主中原,开启了少数部族继承
“大一统
”的先河,而后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均无不如此。
——摘编自李伟《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存在着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广大民众的效忠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领主,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而非全国性、全民族性。……在各世俗的封建国家内部,人们尚未形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以及忠诚与热爱祖国的公民意识。
——摘编自张涛华《论欧洲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大一统
”观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西欧在民族观和国家观方面的不同,并谈谈你对国家观和民族观的看法。(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