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四川遂宁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02

一、单选题

1.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 一边倒 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印、中缅双方总理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这一变化反映出新中国(  )

A.调整了对苏联的外交政策B.外交打开了新局面C.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2.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使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带来了乡镇企业崛起。到198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我国(  )

A.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B.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C.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D.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平衡

3.

图1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据图1可知,古代主要文明(  )

A.受地理环境影响巨大B.始终保持着独立发展C.区域范围相对较固定D.呈现出相同的生产方式

4.

表1

观点

来源

传统观点

黑暗灾难,如教权至上、经济分散、文化荒漠、瘟疫流行等。

中世纪末期的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

新观点

萌生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种子,是封建制度,不是专制,权利、义务对等等观念产生,如英国《大宪章》;自治城市和市民阶级形成;科技、文艺、教育等方面硕果累累。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以及之后的考古学取得的成就等。

表1反映了对西欧中世纪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只能依赖考古学取得的成就C.受时代、立场及史料等影响D.因年代久远而导致莫衷一是

5.

在1500年前一直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现象。到1763年时,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使得美洲从一个纯蒙古种人的大陆变成了一个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B.全球联系初步建立C.世界各地工业化有所发展D.美国经济发展迅速

6.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开始使用透视法,这种方法将数学原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为画面带来了深度和真实感。此外,还注重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研究,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逼真和精确。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  )

A.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B.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C.突出表现个人主观感受D.重视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7.

加尔文将基督徒对世俗财富的追求与对自身选民资格的确证统一起来,把宗教意义上的救赎转变为世俗意义上的经济和职业活动,使这些活动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和光辉。加尔文这一思想(  )

A.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推动了商品输出的扩大C.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D.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8.

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内阁发展成为 公认的常设性机构 ,内阁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常态化,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安妮女王往往亲自召集并主持内阁会议,与内阁大臣们共商国务。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B.《权利法案》形同虚设C.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D.国王拥有最高行政权

9.

图2 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202407141652412322
图2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

A.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劳动力B.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

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这一经营模式(  )

A.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B.推动了铁路交通业发展C.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D.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11.

概念的属种关系,又称包含于关系或下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如 中国人 的关系就是属种关系的例子,其中 是上位概念(属概念),而 中国人 是下位概念(种概念),完全符合属种关系的是(  )

A.工业革命——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B.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华沙条约组织
C.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D.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12.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美洲国家对待移民和外国投资的反应不尽相同。美国和加拿大吸纳了大批移民,充分利用英国投资,建设工业社会,实现了经济独立。而拉美各国无法效仿北美,步履维艰,发展停滞。这主要是因为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进行大量移民和投资B.奴役掠夺土著居民C.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D.继续维持殖民统治

13.

20世纪初的欧洲, 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欧洲各国(  )

A.奉行重商主义政策B.迫切需要建立共同市场C.自由主义思想盛行D.民族主义走向极端

14.

1933年,为保证国家工业化所需资金,苏联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保证了苏联工业迅速发展并完成工业化。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农民为工业化做出重要贡献B.余粮收集制引起了农民不满C.工业化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15.

1962年英美达成《拿骚协议》。根据协议,英国将核武器交给美国指挥,以换取导弹技术。美国随后提出,在同样条件下法国也可以参加该协议。1963年,法国在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同时,宣布拒绝接受《拿骚协议》,坚持发展独立核力量。这说明(  )

A.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开始瓦解B.英美两国利益完全一致C.英法争夺欧洲霸权斗争激烈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16.

表2 1950—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据表2可知,该时期这些国家(  )

A.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C.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D.滞胀 现象日益严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过的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商埠。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和拉美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叶世界各地交流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以苏联援助的 156项重点工程 为中心的 一五 计划,主要集中在煤电、石油、钢铁、机械、航空、兵器等14个行业。考虑到东北工业的原有基础,在工业项目布局上,东北地区最多,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1964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央将 三五(1966—1970)”计划修改和调整为:以备战为中心,”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西南、西北,搬迁调整的主要是国防工业和重工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优先发展轻纺工业,轻工业比重在短短的几年间上升了7.4个百分点,到1985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开始趋于协调。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又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能源、化工、制造和高技术等产业发展。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50—6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布局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14—18世纪欧美大事年表

时间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史事及内容

14世纪

意大利

薄伽丘

《十日谈》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16世纪

德国

马丁·路德

撰写《九十五条论纲》

17世纪

英国

牛顿

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17世纪

英国

洛克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交由君主掌握,立法权由国会行使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18世纪

法国

卢梭

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18世纪

德国

康德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18世纪

美国

华盛顿

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18世纪

法国

罗伯斯庇尔

大革命爆发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

请从表3中选取相互关联的2—3个人物,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所选取的人物,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