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4 浏览数:272

一、判断题

1.

登录浙江省博物馆 越地长歌 数字展厅网页,我们可以看到距今约七千年前河姆渡居民曾使用过的磨制石器、种植的粟,以及他们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复原场景。 (  )

2.

《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长江流域人们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  )

3.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是北京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 (  )

4.

小明同学选择 纳米比亚独立纪念邮票 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截止1990年)”两则材料,来研究 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这一主题。 (  )

二、选择题

5.

《东京梦华录》(卷之二东角楼街巷)记述: 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 这一记述反映了北宋(  )

A.东京商业空前发达B.城市规模超越前代C.经商时间不受限制D.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6.

请归纳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元朝(  )

A.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B.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C.因地制宜地治理辽阔疆域D.限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7.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
①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闭关锁国的程度
③成就了洋务派求强求富的梦想 ④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

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说: 历史的想象类似 带着镣铐跳舞 ,绝不等于任情发挥和随意立论。 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发展状况的历史想象,符合史实的是(  )
①街道上行驶着双层有轨电车
②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
③军警在街道上强令男子剪辫
④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爱国运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 ,此战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 分地 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 分地 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
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

据学者研究,在中世纪的欧洲,除了饥荒时期之外,很少有小麦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场;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等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对这些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B.封建制度的建立C.庄园经济的盛行D.新兴城市的发展

12.

1917年初,俄国曾散发这样的传单: 长久等待的时刻已经到来!人民正在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革命已经开始……士兵同志们和工人同志们!选出代表,工人代表苏维埃组织! 该传单体现了当时俄国(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要被推翻B.沙皇专制统治正在不断增强C.工人阶级为十月革命做好准备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爆发

三、材料题

13.

工业革命既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1)阅读材料一,根据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将其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排序。再结合所学知识,写成一篇150—2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 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
材料三 天宫、蛟龙、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熊争艳、王希、于佳欣、高敬、王雨萧《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3)阅读材料三,从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14.

腹有诗书气自华,跟着诗词去旅行,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某班同学开展主题为 品读古诗传承中华文脉 的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 读诗·探地
材料一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1)材料一诗中描述了哪一地理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任务二 读诗·知史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2)材料二诗中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试分析出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
(3)从诗句推测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并分析杜甫诗作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任务三 读诗·明理
材料三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戚继光《凯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戚继光《端阳奉邀藩臬诸司观龙舟有作》

(4)材料三中的诗句表现了戚继光怎样的战斗意志?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任务四 诵诗·创诗
材料四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5)请围绕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拟定一个 传世经典诗词诵读 的宣讲提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