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0

一、单选题

1.

图1为辽宁省博物馆馆徽,徽章中的图案原型为出土于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中的玉猪龙。其做工细致,首部雕刻采用了玉雕技术中难度最大的圆雕技法。据考证,它是红山文化先民为祭祀神灵,祈求神灵护佑农业丰产、种族可以安全过冬而制。这反映了红山文化(  )

图1

A.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B.与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时期C.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D.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大生产

2.

《孟子·梁惠王上》写道,梁襄王曾经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回答: 定于一。 孟子反对 以力服人 ,他强调,如果国君能够以 作为政治准则,就可 仁人无敌于天下 。统治者应当推行 王道 ,实施 仁政 ,才可能实现 大一统 。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孟子思想不适合战国的历史环境 ②孟子的主张背离孔子 的思想
③孟子的主张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 ④孟子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同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3.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与贤良文学派(郡国以察举制向中央推举的人才)就有关施政方向进行辩论。贤良文学派力主罢盐铁官营、均输等经济政策,桑弘羊等坚持汉武帝时代的经济主张,认为兴盐铁、置均输,扩大了政府的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济保证,不同意废止。因此,贤良文学派的提议未被西汉政府采纳。材料反映了西汉后期统治者(  )

A.限制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B.对中枢行政机构进行调整C.仍执行国家统制经济的思想D.践行儒家爱惜民力的思想

4.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户口)浸坏,多非其实。……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材料表明(  )

A.赋税调整为了减轻农民负担B.土地情况的变化影响国家税收C.唐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权削弱

5.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

祖冲之、九品中正制、《禹贡地域图》

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

均输平准、中朝、《神农本草经》

A.④②①③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患灾害严重B.少数民族政权医疗水平落后C.百姓漠视疫情D.战乱频仍以及人口大量迁移

7.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在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  )

A.门阀制度仍盛行B.官僚多出身于世家大族C.社会阶层的流动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8.

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 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朱元璋(  )

A.设军机处B.废除宰相C.设置内阁D.实行科举

9.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 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 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论证(  )

A.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B.英国的侵略受到国际普遍指控C.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正义性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10.

《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 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 下列与此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省以加强管辖B.清廷收复台湾并加强管理C.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引发抗议D.清廷意识到海疆的重要性

11.

明定国是 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该诏书(  )

A.继承了 中体西用 的框架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C.根本上动摇圣贤义理之学D.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1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 年8月至 1920 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 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 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表明了(  )

A.清末新政促进产业兴旺B.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C.日美加紧向华输出资本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3.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反对北洋政府统治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代表工人阶级利益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4.

继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地方上的 工农武装割据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革命(  )

A.理论体系走向完善B.照搬俄国革命经验C.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道路探索卓有成效

15.

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 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 这表明(  )

A.抗战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B.国共实现合作共同抗日C.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D.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16.

淮海战役期间,广大群众共运送近44万吨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完成,共出动推车88万多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誓愿: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解放区土地革命的开展D.国民党军队主力损失殆尽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朝阳古称 龙城 ,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的交汇地,见证了中原文明和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
材料一
公元407年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在朝阳建立北燕政权,其延用具有汉文化色彩的国号 。在已发掘的北燕王室冯素弗墓葬中,出土的铜质鎏金官印及墓表上均刻汉字。墓中的铁甲片样式具有明显中原风格,其中出土的饰品如鎏金铜带钩和步摇饰,亦有明显的汉文化色彩。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冯太后即出身于北燕王室冯氏家族,受家族的汉化影响,冯太后汉文化修养相当精深,为其日后领导北魏的汉化改革打下基础,并影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432年北魏攻灭北燕并火烧龙城。后冯太后从北燕宫殿废墟上搬来础石做基石,于北燕宫城南门旧址建 思燕佛图 木塔,即朝阳北塔,来纪念其祖父北燕王冯弘以及弘扬佛法。北塔的础石吸收了前朝各民族的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北魏的民族特色。
材料二
隋朝重修朝阳北塔,新塔具有明显隋代特色。唐朝在塔上增加了精美的彩绘,北塔成为隋唐时期朝阳地区民族融合的缩影。唐代营州治所设在朝阳,管辖今辽西地区,营州境内设置18个羁縻州安置内附少数民族,对维护边疆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营州是东北诸族与中原往来的交通枢纽,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由此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的异域文化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文化。营州境内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使民族间经济往来密切。 互市牙郎 遂应之而生,安禄山、史思明皆因懂蕃语而在营州出任互市牙郎,此外,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和渤海郡王大祚荣都出身于营州地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燕政权汉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朝阳地区民族融合的特点及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民族

政权

相关制度建设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契丹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西夏

基本模仿北宋,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女真

沿袭唐宋制度,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蒙古

在地方实行②

材料二
宋之际,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天子地位得到巩固,可以随意支配官员。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1)结合所学知识,填充材料一表格中①、②的内容,并根据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日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材料三
是革命成功而破坏专制之结果也。此为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57页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提出的 变局 和严复所述的 变局 的时代背景,指出他们为 变局 做了哪些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政权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政权建设的总体理念上,人民主权的逻辑贯穿政权建设的始终;在基层政权建设功能定位上,共产党将基层政权作为党和群众联系的最直接的纽带,在动员群众参战、组织群众生产、保障人民利益等方面,基层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层政权建设具体方式上,共产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将人民主权的理念贯彻于政权建设之中。

——摘编自马丽《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代时期的 政权建设 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