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辽宁省朝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0

一、单选题

1.

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 中国人 ,但这个词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这表明秦的统一(  )

A.促使华夏族形成B.推动了文化传播C.增强了国家认同D.消除了六国隔阂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乐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本是胡人喜食的奶酪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材料表明当时北方(  )

A.民族之间交流发展B.统一条件逐渐成熟C.少数民族普遍汉化D.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3.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唐太宗将一些资历较低的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的名义,作为宰相头衔参与决策,唐玄宗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称呼。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宰相人数防止君主专权B.牵制相权从而加强皇权C.精简中枢机构提高决策效率D.防止重大行政决策失误

4.

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5.

学者吴钩在著作《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写道: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  )

A.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B.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C.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6.

明朝永乐时期内阁 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 ,阁臣品秩不过五品。仁宣时期,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以后凡入阁者均相继晋各部尚书,嘉靖年间张璁 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 。这表明内阁(  )

A.成为法定机构B.政治地位提升C.具有决策权力D.有效制约皇权

7.

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即指示耆英等人: 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绥之意。 据此可知,清政府(  )

A.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B.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C.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D.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8.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

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B.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C.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D.突破了 中体西用 思想的羁绊

9.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10.

清廷发布宣战诏书后,盛宣怀等人向各国上海领事建议: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随后刘坤一、张之洞还积极联络各省督抚,将上述建议落实到整个东南地区。上述事件反映出(  )

A.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B.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C.清廷中央权威的式微D.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11.

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题为《疮痍满目》。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B.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C.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D.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

12.

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材料主要揭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A.政府出卖国家主权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13.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  )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14.

新文化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 人的权利 ,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B.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宗旨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D.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5.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  )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B.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D.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上述材料展现了(  )

A.国共合作的历程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C.工农运动的艰辛D.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援助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 租庸调 。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为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明清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书名适当,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开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并分析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的依据。(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同时,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新经济因素也试图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一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 师夷长技 思想并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立宪运动,经历了从学 西器 到学 西法 的发展过程,并较广泛地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仁人志士从中吸取教训。但这种在腐朽的封建社会肌体上修洞补疮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
中国传统一向以 长裾雅步 为美,至辛亥时期,新派人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影响, 竞尚紧小,伶俐可喜 ,并为各地所接受。人人皆可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再没有等级界限和服制规定。当时的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包括 兴女学 )以及妇女不断走向社会关系密切。服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妇女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

——摘编自徐波、沈卫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进步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