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8

一、单选题

1.

西周朝聘盟会时,对于诸国位次,规定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而《左传》指出 庄十五年尽僖十七年,三十五岁,凡八会,陈在卫上 ,异姓诸侯在前的现象在这一时期多有发生。朝聘盟会制度的变迁反映出(  )

A.原始民主传统遗风犹存B.诸侯纷争催生文化多样性C.宗法分封秩序遭到冲击D.周王室无力直接控制地方

2.

雅典年轻人的军事训练主要是18岁到20岁这两年的军校训练。这个时期,男孩们必须学会军事演习、防卫方法以及进攻策略,探究城邦的地形特征,开始在骑兵、步兵和海军演习方面进行专业训练。这反映古代雅典(  )

A.热衷对外扩张B.公民意识强烈C.军队战斗力强D.城邦利益至上

3.

1948年1月,中共中央工委向华中局下达关于对地主经营工商业政策的指示,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一指示体现了(  )

条目

内容

保护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

过去鼓励地主富农经营工商业的办法是正确的,今后仍应鼓励

地主富农工商业一般应予保护,而不应没收。只应没收官僚资本与真正反革命分子的工商业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C.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4.

1909年,清廷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并向地方派遣财政监理官,长期驻扎各地。但各疆臣对于省财政清理与财政监理官往往采取敷衍态度,更有甚者意加阻扰。这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受地方抵制B.割据势力不断增强C.中央集权面临着挑战D.财政体制走向僵化

5.

雍正将 天人感应 观念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认为 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或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祲 ,一度下旨拟将水旱 定为地方官之考成 。这一治国理念(  )

A.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B.弱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C.客观上助长了地方讳匿灾情情形D.使国家治理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6.

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 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 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

A.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B.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C.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D.公仆角色和道德修养

7.

1881年7月美国总统加菲尔德被求职未成的共和党人吉托刺杀身亡。后者曾经在总统选举中帮助加菲尔德成功竞选。下图漫画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事件(图中英文大意:是给我职位还是给我你的性命?)。这说明此时美国(  )

A.文官制度遭到破坏B.官员选拔遵循一定程序C.国家政局激烈动荡D.官员录用制度亟需改革

8.

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9.

基督教会在自己开办的学校中,除了教授语法、修辞、逻辑 三艺 之外,还教授包括几何学、数学、天文学和音乐。算术用来诠释《圣经》中的数字,几何学用来解释上帝创造的世界,天文教育人们估算复活节等等。据此可推知,基督教(  )

A.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B.促进了近代教育文化的产生C.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D.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和竞争

10.

王守仁在贵州、广西任职期间,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并提出 用夏变夷,宜有学校 ,让少数民族子弟入书院学习,以 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 。这一举措意在(  )

A.宣扬心学的理论主张B.巩固明朝的政治统治C.促进当地的民族交融D.强化乡村的基层治理

11.

黔西州在明代属于水西土司管辖,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 客民 开始进入该地区,到乾隆时期,该地区的汉族人口总数已达129585人,而当地苗民总人口为45263人。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

A.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B.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C.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D.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12.

建国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就是 礼尚往来 方针的突出体现。这一方针(  )

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B.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D.有利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

13.

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 市平 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 法钱 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 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 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14.

有学者指出,西方现代金融市场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 北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 荷兰金融 ,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 英国金融 ,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 美国金融 导致上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经济实力的增强C.殖民扩张的加剧D.大国之间的争夺

15.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移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移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之后人类放弃了为寻找食物来源而迁徙不定的生活,人为地改变了生物学过程,逐渐形成了定居的村落,新型的文化由此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农业就此成为社会基本生产部门B.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分工C.定居是人类社会文明开始的标志D.种植业改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

16.

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北美洲,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此后蔗糖进入千家万户这一变化(  )

A.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B.促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快速发展C.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兴盛的结果D.说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维持着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塑造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同时,也强烈冲击了金本位制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是毁灭性打击,也再次动摇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重建的金本位制度。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英镑霸权最终逐渐转向英镑、美元、法郎三大货币集团并立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调整了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由此孕育了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摘编自谷梦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想与实践——以怀特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各国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考虑选择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可能性。于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区域合作的双重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摘编自周敏《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18.

由古至今,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政策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国家管理土司事务的机构主要有吏部、兵部、礼部等,地方设置的相关机构,既有布政使司,又有都指挥使司、羁縻卫所。一般情况下,布政使司管理设置在民族聚居地区的土府、土州和土县等土官机构;都指挥使司和羁縻卫所管理设置在靠近内地的土府、土州和土县等土官机构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等土司机构。清朝前期,中央设置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在地方,雍正三年(1725年),中央在西宁设置了 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 一职,进而全面强化对青海地区四十家土司的控制。

——摘编自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是王爷、土司、上层僧侣等,他们因占有大量土地而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邓小平认为 减租、土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是完全不提……不是我们从外面给他们做决定,而是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他主张先在民族杂居区进行土改,后在边境进行土改。最后,西南通过土地改革,政治权力深入少数民族乡村的各个角落。 全区农民协会会员已发展到2000万余人,占人口28%,人民武装已发展到224万余人,占人口3%。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大批农民积极分子。……并随着运动的深入,在贫雇农积极动员起来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改造了农会领导成分和农会政权。

——摘编自伍小涛《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建政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西南民族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中国西南民族政策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德国于1889年、英国于1908年就颁布了相关的法律确立养老保险制度,而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得较晚。20世纪初,美国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建立起一个由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由地方上的州和市为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计划。联邦政府实行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于大萧条时期,以国会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这部法律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障和未成年人保障为核心内容,对老年、失业、伤残、死亡和遗属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津贴,强调应当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联邦政府和州及地方政府的职能。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美国得到确立。

——摘编自曾益《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及应对策略》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的统筹比例较高,而待遇标准相对较低,在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推动下,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都向选民做出提高社会福利的承诺,以此来拉拢选民,其结果是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攀升。60年代福利的过快增长,为70年代以后社会保障的支付危机埋下了隐患。社会保障制度被作为政治工具,是西方的政治制度造成的。

——摘编自王虎峰《养老金生产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民国时期的前二十六年中,水灾发生24次,旱灾14次,蝗灾9次,疫灾6次,地震10次。一赈灾办法中有农赈一项,也就是放贷的别名。民国二十年秋,洪水为灾,江、淮、汉、运各流域同时泛溢,国民政府看到受灾的农民元气丧尽,引起社会的严重不安,曾于急赈、工赈之外,增办农赈。……拿民国二十三年安徽大旱灾的农赈为例,当时国民政府救灾委员会责成华洋义赈会办理的这次农赈,只是就受灾最重及较重的十五县放出贷款,贷款标准又规定每一互助社由150元至300元为限,每一社员平均只以5元为准。其他没有得到这项贷款的人,更不知有多少。而这项贷款,事实上又往往为地主及富农所把持,加上贷款手续繁多,款贷出时往往农事已误。同时因灾后农家物资普遍缺乏,所以大部分农民多是用贷款购买粮食或清偿旧债,而分配到实际生产方面的,不过极小部分的数目。再加上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经常跌落,更使农民陷于无法清还贷款的悲惨地位。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民国时期的农赈 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