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9 浏览数:114

一、选择题

1.

《通典》记载: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这表明隋朝(  )

A.政治清明B.疆域辽阔C.文教昌盛D.府库充盈

2.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 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由此得知唐太宗(  )

A.勤勉政事B.知人善任C.戒奢从简D.虚心纳谏

3.

阅读下面《唐朝人口统计表》,这一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

时间

人口数

649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开放的社会风气B.多彩的文学艺术C.繁荣的社会经济D.频繁的对外交流

4.

唐青釉凤头龙柄瓷壶的造型吸取了波斯金银器的特点,将希腊酒神节的文化元素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技术。这体现出唐朝(  )

A.雕塑技艺高超B.文化兼容并包C.民族关系和谐D.农业技术进步

5.

观察《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该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统一B.社会安定C.政权分立D.经济繁荣

6.

为了防止出现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王朝倏兴忽亡的局面重演,宋朝收夺兵权抑制武将的权力膨胀。宋朝实行的政策是(  )

A.文化专制B.对外交流C.减免赋税D.重文轻武

7.

请将下图①②处缺失政权名称补充完整(  )

A.北宋 金B.北宋 契丹C.辽 北宋D.北宋 党项

8.

南宋诗人林升曾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描绘的是南宋(  )

A.社会秩序安定B.自然条件优越C.人民生活富足D.统治集团偏安

9.

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奇兵,他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 材料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

10.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电视剧《梦华录》B.漆侠著《宋代经济史》C.小说《水浒传》D.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11.

据记载,忽必烈 圣度优宏,开白炳,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这体现了他(  )

A.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B.重视思想领域的控制C.结束民族政权的并立D.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

12.

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元朝实行(  )

A.行省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

13.

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供 万姓交易 。经营的商品有飞禽走兽、日用杂货、织绣珠宝、古玩字画和书籍等。这体现北宋(  )

A.繁华的都市生活B.频繁的中外交往C.密切的民族交融D.多彩的文学艺术

14.

七年级某班同学为探究中国传统节日,搜集了下列图片,其中可用于了解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是(  )

A.《元宵灯市图》B.《岁朝图》C.《龙舟盛会图》D.《清明戴柳图》

15.

《元史·地理志》记载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由此可知元朝(  )

A.社会等级森严B.国内交通发达C.商品经济繁荣D.人口分布不均

16.

下面是《国史十六讲》一书的部分目录。在该书第十二讲,可能阅读到的内容是(  )

A.设置转运使B.设立市舶司C.废除丞相制D.大兴文字狱

17.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宜诏颁赏,厚往薄来。 材料旨在说明郑和下西洋(  )

A.带来可观的收益B.增强明朝的国力C.增进与亚欧往来D.传播和平与友谊

18.

全书分为乃粒(粮食作物栽培)、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彰施(染色)、冶铸等18卷,并附有许多工艺流程图,形象生动地记录了生产的过程。该著作是(  )

A.《几何原本》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19.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小说创作的鼎盛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八股取士的推行D.文化氛围的宽松

20.

图片反映历史,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明朝后期 (  )

A.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B.外族入侵与民族危机C.社会安定与经济繁荣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21.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派军队到各地垦田,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郑成功此举(  )

A.打击了倭寇在台湾的统治B.加速了台湾经济的发展C.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控制D.完成了台湾地区的收复

22.

下图是《清代开荒执照》,可以反映当时(  )

A.推广高产作物B.兴修水利工程C.扩大耕地面积D.种植经济作物

23.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为此,雍正年间(  )

A.设东厂B.设内阁C.设南书房D.设军机处

24.

因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濒海地方,逼近贼巢,海逆不时侵犯,以致生民不获安宁,故尽令迁移内地。由此可知,清政府推行 闭关锁国 政策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D.防御外来侵犯的需要

25.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

A.曹雪芹—《红楼梦》B.关汉卿—《牡丹亭》C.汤显祖—《窦娥冤》D.罗贯中—《西游记》

二、材料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李筌《太白阴经》记载,唐代海船海鹘舷上左右置浮板,形如鹘之翅,以助船之风。这种设计可以有效改善船舶抗风浪的摇摆性。

唐朝时,对外经济交往频繁。朝鲜的牛、马、麻、人参,中亚的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纸张、书籍等源源不断运往东亚、中亚地区,甚至运销西方。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使,管理对外贸易。《新书·柳泽传》载:开元中,转殿中侍御使,监岭南选时市舶使、右卫中郎将周立造奇器以进。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 胡风盛行 的景象。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进唐朝对外经济交往频繁的因素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再举一例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6分)
(3)综上,分析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202407161805440899
材料二
202407161805440899
(1)你从材料一中的《耕获图》可以获取宋代农业发展的哪些历史信息?(4分)
(2)请结合材料二中的《清明上河图》概括北宋汴京城的城市发展情况。(4分)
(3)综上,两幅美术作品共同反映了宋代社会哪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并从中感悟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4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清朝边疆治理政策措施一览表(部分)

边疆地区

史实

东南

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

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清朝设置①,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西北

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东北

康熙帝命令清军痛击俄国侵略者,取得②的胜利,中俄经过协商谈判,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材料二 清朝的边疆管理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备而周密,在实际运作中,以行政管理体制的改进完善为中心环节,与其他措施相辅相成,把提高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加强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维护国家疆土有机结合。其突出效益是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疆域的大一统进入到政治的大一统,并且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
-马大正《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几个问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表格的空白部分填充完整。(4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统治者为安定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方式?(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的边疆治理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4分)

29.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线图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在哪一历史时期达到最高峰?任举一例该时期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综上,谈谈中国古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