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32

一、单选题

1.

距今8000多年前分布于我国东北西部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已经能够制造较为精致的玉石装饰品组合——玉玦和条形玉坠。同类的玉玦和玉坠的装饰品组合在河姆渡文化中也可以看到。2002年在长江下游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残长达5.8米的独木舟。据此可知(  )

A.史前文化可能存在交流B.玉器技术逐渐走向成熟C.区域文化的趋同性增强D.中原文化影响其他地区

2.

传世典籍中系统的商代讲述当自《史记·殷本纪》始,司马迁撰作此篇所据文献有《尚书》(包括《书序》)、《诗经》、《国语》、《左传》、《世本》、《大戴礼记》等。这说明(  )

A.文献史料不如实物史料真实B.文献资料的记载都无法考证C.传世文献有重要的历史价值D.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历史

3.

据史料记载: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迁往桂林、象郡、南海 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三十六年 徙北河榆中三万家 。秦始皇徙民旨在(  )

A.开发边远地区B.拓展秦朝疆域C.巩固国家统一D.强化边疆管理

4.

下图是某学者著作部分目录,反映东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王国问题B.外戚乱政C.黄巢起义D.积贫积弱

5.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这反映唐代府兵制(  )

A.易形成地方割据B.兵农合一C.增加了军费开支D.兵将相熟

6.

宋太祖赵匡胤在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时,采取 先南后北 的方针,首先就选择了征伐川蜀。他认为,五代以来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因此首先要夺取巴蜀,其次再取闽广地区、江淮地区。由此可见当时(  )

A.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B.经济决定军事方针制定C.川蜀地区经济发展最快D.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

作为明朝政治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阁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始终。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成祖时内阁出现,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这表明(  )

A.内阁权力在扩大B.丞相制度又重新确立C.皇权在逐渐减弱D.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8.

明清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捐官、行贿、购房、卖人口,小到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观,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这表明(  )

A.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社会生活奢靡之风日益盛行D.明清文学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9.

康有为在解释孟子 民贵君轻 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康有为的观点(  )

A.挑战了儒学正统B.否定了先秦儒学C.抨击了君主制度D.体现了中西结合

10.

《潢川采访手稿·大事记》记载了1900年发生在河南光州一事: 时值考棚,五县文武童生凌辱内地会,艾牧师旭脑部受伤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了停止河南光州在内的49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B.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C.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

11.

1913年初,孙中山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的胜利所鼓舞,说: 今欲巩固本党基础,以巩固中华民国基础,较之革命之事甚易。 但到了1913年底,孙中山痛苦地承认 独夫政治现又得逞,其压迫较之当初的满清,更加令人无法忍受 。孙中山认识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二次革命失败B.二十一条 要求C.袁世凯称帝D.张勋复辟

12.

北洋政府在1916年2月设中央农事试验场;在地方上设立了棉业、糖业、畜牧、茶叶等试验场。这些试验场(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体现北洋政府致力于科研兴国C.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D.标志着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开始

13.

茅盾回忆五四运动时说: 我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只有看得多,才能比较,才能分辨出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不正确的;只有这样自己探索出来的正确东西,自己才真正受用。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B.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D.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14.

毛泽东在1928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并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 最符合毛泽东主张的地方是(  )

A.四川、山西B.江西、河南C.湖北、湖南D.广东、广西

15.

下面是安徽省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的三封红色家书的部分内容。这些家书(  )

信件

内容节选

第一封

父母方面,以为病逝可矣,不必感伤……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愧!民国十七年九月书于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中。

第二封

使汝含悲退去,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民国二十年安庆书。

第三封

儿来信无别,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我在红四军……当战士。书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安。

A.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B.充分宣扬了抗日反蒋的斗争精神C.坚定了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信念D.充满了革命烈土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材料阅读

16.

【农业与中华文明】(14分)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从虞、夏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耒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早期文明农业发展变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农业发展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8分)

1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革】(15分)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极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10分)

18.

【北洋政府与新社会因素】(14分)
材料一
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熊希龄在1913年10月向袁世凯提议由财政部派监理官前往各省分驻官银钱行号监视包括纸币发行在内的一切业务,并由财政部拟具《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北洋政府制定了很多推广中国银行纸币的法令措施,1913年还专门颁布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规定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完纳各省钱粮赋税,发放官俸军饷等,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如有拒不收受及折扣、贴水等,从严取缔。中国银行纸币很快树立了良好信誉,发行量迅速增加,从1912年的106万元,增至1927年的1.59亿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中资发钞银行。

——摘编自石涛《近代中国纸币发行权演变研究》

材料二
1912年至1928年,这16年的历史,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具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也为未来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因素也在不断增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洋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社会新的因素不断增长 的理解。(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民族危亡与个人抉择】

如表是中共一大部分代表人物的简要人生经历。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

简要人生经历

董必武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参与党纲起草工作。

1934年走完长征路,担任中央党校校长。

1948年,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担任主席。

1949101日,站在毛泽东身边,参加开国大典。

周佛海

1917年赴日本学习,开始信仰共产主义。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成为唯一从境外赶回来的海外一大代表。

1924年正式脱党并获批准。

1940年任伪财政部长、伪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1946年被判通谋敌国,处死刑。

邓恩铭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

1925年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7年出席中共五大。

1929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

1931年慷慨就义,时年30岁。

何叔衡

1920年冬,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

根据上述材料,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