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辽宁省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4+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126

一、单选题

1.

关于民国初年的政治,有学者认为: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责任内阁制的设立是民国政治的倒退B.二元化政体 践行了主权在民的理念C.中华民国的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D.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政治纷争不断

2.

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法中的索贿罪主要针对的是执法官、元老院议员以及这两类人的子女,另外,一切利用公职从臣民和同事那里接受或者攫取物品的行为都可能涉嫌触犯此罪,元老院或其他掌权者违反有关禁令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比如搞公共承包,以营利为目的经营船舶等)也构成索贿罪。这些规定(  )

A.旨在维护工商业者权益B.有利于国家政务的良性运行C.树立了法律的至上权威D.提高了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

3.

1931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 黄金不再在人们手上传来传去。人们贪婪的手掌再也无缘接触它。黄金如今沉睡在地下,再也看不见。当众神不再身着金黄色的盛装在地上漫步时,我们便开始理性地看待它们。 这段话的背景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确立B.白银取代黄金成为流通货币C.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D.金币代替黄金在国际间流通

4.

自2013年以来,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都呈上涨趋势。据统计,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395亿美元,融资事件1208笔,其中中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融资事件369笔。这体现出(  )

A.科技发展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B.大国主导国际高新技术的竞争C.科技创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D.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5.

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体现了(  )

A.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B.天朝上国观念不断强化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D.朝贡贸易关系强弱变化

6.

近代德国铁路建设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主要以各邦为单位建成了一系列路段;第二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各条已建成的铁路连接起来,形成贯通的铁路。据此可知,近代德国的铁路建设(  )

A.使德国工业革命领先世界B.是世界大战爆发的诱因C.体现了德国联邦制的确立D.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7.

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 神奇现实主义 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反映了拉美地区不同文化的交融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8.

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 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D.推动了区域间文化交流

9.

蒙古征服罗斯后,认识到封建割据不利于统治,便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带到罗斯,扶持 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 作为代理人。这使罗斯大公尝到了专制权力的甜头,刺激了罗斯大公攫取专制特权的野心,推动了罗斯国家的统一。这可用来说明蒙古西征(  )

A.推动了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B.开启了亚欧大陆的民族交融C.传播了蒙古开明的民族政策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10.

西周时期的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 殷民六族 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 附庸 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11.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 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12.

《论语》记载,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释疑》解读: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 。由此可知,孔子思想(  )

A.适应了社会现实需要B.以继承传统为目标C.有助于恢复西周制度D.兼具文化和政治功能

13.

秦始皇统一后,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其中一部分人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将全国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征发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并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

A.折射出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B.意在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C.使统一多民族政权长治久安D.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14.

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经学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且经由皇帝 称制临决 ,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这表明该时期的儒学(  )

A.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B.成为国家制度性规范C.背离了早期的儒家思想D.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15.

西汉,胜之在总结前人农业技术思想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了适时耕作以蓄墒(墒,指土壤的湿度),耕后摩平以保墒,加强镇压以提墒,积雪蔺雪以补墒等保墒防旱技术。该技术(  )

A.标志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B.保障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C.蕴含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念D.加速集体劳作方式的瓦解

16.

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这些举措(  )

A.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B.受到了门阀制度影响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D.践行了儒家治国理念

17.

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18.

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提升畜牧产品生产能力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D.推动赋税征收方式变革

19.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 质诸史籍,考其真伪 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20.

《后汉书》记载: 许武以弟许晏、许普未显,欲令成名,乃剖财产为三,自取肥田广宅,二弟所得悉劣。乡人皆称弟克让,以此并得选举。 这体现了(  )

A.财产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B.察举制的弊端C.选拔官吏以品评等级为主D.科举制的演变

21.

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22.

北魏太和九年,冯太后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而至西魏时期,取消了奴婢和丁牛的授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土地所有制持续发展B.限制官僚贵族占田的意图C.土地国有制遭严重破坏D.政府进行赋税制度的变革

23.

下面是新疆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 字孔雀纹锦(左图)、92号墓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下图)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

A.文明交流利于纺织技术的创新B.绘画艺术走向成熟C.政治稳定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24.

以下魏晋隋唐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唐穆宗长庆年间,唐与吐蕃会盟,立碑于逻些拉萨,碑文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唐朝与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保持和平相处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反映唐初在文化流域兼容并包的特点

《唐律疏议》规定: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

反映唐代生活成员的地位趋于平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就基层管理制度而言,在秦朝已经确立了一个模式,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管理结构。二千余年以来,典型意义上的乡官逐渐沉沦,但基层治理的基本结构依然保持不变。专制政府在利用乡民治理乡民方面似乎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最早便是秦汉的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

——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

材料二
宋代兴起的乡约组织,在当时还是同约之间德业相劝的民间组织,其出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行政组织教化功能相对较弱的局限。明清时期,乡约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大清通礼》中专门规定 宣讲圣谕之礼 ……与吕大钧、黄佐倡办乡约的身份不同,王阳明、吕坤、刘宗周等儒者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巡抚、知县等地方官吏,他们兴办乡约是为了治理自己管辖下的乡村社会。在这些体制内政治精英的倡导与政府的扶助下,乡约的管辖范围得以扩大,约束力度得以加强,实施效果亦更容易得到保证。

——摘编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乡级基层组织 管理结构 的具体内容。(3分)
(2)列举一个宋代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乡约的特点。(10分)

26.

2022年4月央视播放纪录片《战国大学堂稷下学宫》,引发广泛关注。稷下学宫创立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因位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历时15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 政府智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稷下学宫开古代大学之先河、创百家争鸣之盛况,汇集儒、道、法、名、兵、农等百家之学,为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及诸子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依托。稷下学宫实行政治、教育、学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完美结合,对齐国的繁荣富强、教育方式转变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自解奎静、于美杰《以稷下学宫为例探讨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稷下学宫为何会出现在齐国?首先齐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都是强国、富国,齐拥四塞之坚,山河之险,鱼盐之利,国都临淄被盛赞为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官学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再就是齐国开放的社会风气,姜齐时从太公起就 因其俗,简其礼 ,田齐因循,为积聚自家声势,更有非常之举……兼容并包使其能容得下各种奇谈怪论。

——摘编自李政富《稷下学宫里的知识分子——这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之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百家争鸣现象。(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渚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唐代(618年—907年),封建制经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此已进入繁荣阶段,而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民族交融之后,封建政权更显得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在平凡的中外交往过程中,唐朝不仅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取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而且无私地把自己的文化奉献给世界。唐代中外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开放精神和友好特性,不仅在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方亚光《从中外交往看唐代中国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唐代中国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