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7

一、单选题

1.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先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分别倡导德治和仁政,但都无功而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漠视民众切身利益B.传统观念根深蒂固C.儒学不能迎合现实需求D.法家学派刻意抵制

2.

据考古发现,东汉古墓的画像砖、画像石上画有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坊、猪圈、马车和农夫等,在住宅附近还有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春米、酿酒、纺织等景象。这可以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庄园生活的自给自足C.陪葬物品的丰富多样D.王国势力的逐渐恢复

3.

史料记载,北宋汴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商铺,没有一间空屋子,每天凌晨 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这反映北宋(  )

A.房屋租赁经济的繁荣B.低商业税促进了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D.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4.

明代,出现了以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权力极大的首辅,阁臣也常被称为 ,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内阁(  )

A.只是内侍机构B.没有实际的权力C.依靠宦官行事D.深得皇帝的信任

5.

清代学者赵翼(1727—1814年)在《檐曝杂记》中记载道: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走向全面融合B.传统科技发展日渐式微C.作者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D.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6.

下表中的历史事件(  )
202407171004531261

A.强行打开了中国市场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造成大片国土沦陷于西方侵略者之手

7.

一战期间,华工通过在欧洲的亲身经历,以及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工人们的朝夕相处,不仅产生了作为 中国人 的身份意识,还形成了中国是世界一员的国家意识。这反映出华工(  )

A.民主意识开始觉醒B.国家认同观念提升C.文化修养得到提升D.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8.

1919年10月,胡适发表言论说, 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 这一主张(  )

A.助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体现了文学革命的冒进倾向C.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学素养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

9.

北伐战争前期,在国共两党的积极领导下,农民运动范围不断扩大。1927年5月后,国民党指斥农民运动破坏 公共秩序 ,对农民运动进行了镇压。国民党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共两党固有矛盾的激化B.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C.农民运动阻碍了革命发展D.共产党获得运动领导权

10.

1931年,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明确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原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此举(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B.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C.肃清了传统封建伦理纲常的余毒D.确立了女性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

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了抗战宣言,动员全民抗战。1932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坚持民族大义为重B.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C.力促国共合作抗日D.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12.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市场已到了 无货不美,有美皆备 的地步。当时,上海、天津等地各大公司的美货均已占到全部货物的50%以上。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美国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B.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国民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D.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3.

下图中的战役(  )

A.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B.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C.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14.

1951—1953年,党和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翻译和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宣传普及工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的战略目标D.强化广大民众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

15.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以下外交成果(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12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4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6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4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限制B.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性D.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对峙的局面

16.

据统计,1984—1988年间,我国农村向乡镇转移的劳动力数量累计高达5566万人,农村地区非农业劳动力人口比重从8.8%提高到21.5%,建制镇数量也从6211个增加至10609个。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D.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讲究功利、义利并重甚至重利轻义的思想使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强烈冲击,以陈亮为首的功利主义者就公开宣称: 财者人之命,大凡致富之道,即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 宋代的拜金、享乐风严重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使当时的社会蕴含着严重的道德危机。在宋代,官吏经商不是个别现象,上自宰相,下及一般官员,都涉足商业活动。随着宋代商业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各阶层竞相追逐商业利润,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前把商业视为 末业 的传统观念。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人们的择偶观念逐渐打破了 门阀 等级的局限,配偶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婚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士商之间几无清楚的界限可循。李维桢在《乡祭酒王公墓表》中记述陕西商人王本澄诫子孙之语说: 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 到了清初,士商观念转变到令人瞠目的地步。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归庄在为太湖洞庭山集士商于一身的严舜工所著《传砚斋记》中,表达了他对 士不如商 的看法。明清之际士商关系的转化,给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自此后,传统四民观开始发生严重动摇,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社会前景。

——摘编自高建立《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道德精神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的兴盛影响社会风气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士商观念转变的背景及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绝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表示欢迎(顽固派除外)。鸦片战争的实践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鸦片战争的失败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 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之策

——摘编自王延涛《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材料二
洋务派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他们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这样,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要了解外国,向外国学习,必须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 西文 西艺 学堂。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认识到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 商战 争利

——摘编自汪军《简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到1952年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不仅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而且生产关系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已居于领导地位,非社会主义因素已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可以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应势而为,及时调整和完善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之后,趁热打铁地领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大势所趋,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消灭了几千年来农村中的私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期间,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8%,为历史之最。但在集体化的过程中由于过急过快过粗,以及过于简单划一,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成效,而且留下了平均主义等后遗症。
——摘编自周含华《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并指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等

请围绕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