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42

一、单选题

1.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大型宫室建筑的夯土。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可能生产供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其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并被中华文明加以改造和提升。由此可见(  )

A.二里头遗址印证了夏朝的存在B.已出现较严重的阶级分化现象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D.文明之间相互影响且交流频繁

2.

如图为诸子百家的关系简图。该图反映了(  )
202407171942288111

A.思想家们彼此论战辩驳B.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C.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意识D.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3.

据如表,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出处

表述

北宋初年《宋刑统》

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宋真宗时下诏:自今屠耕牛及盗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

《宋会要辑稿》

……益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离每斤价值百钱,利入为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贪利之民计会上下,许作病牛倒死。

《水浒传》

书中讲述为北宋末年,颇多杀牛宰马的情节,加上吃食的情节,总共有14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指明是牛肉。小二,给我上一壶好酒,再来二斤牛肉!俨然已成梁山好汉用餐的标配。

A.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B.北宋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比较繁荣C.文学作品中对吃牛肉的记录不可信D.北方人饮食习惯受游牧民族的影响

4.

在元朝,《元典章》的制定直接影响了《大明会典》的制定,使民事诉讼程序化,开创了民刑分立的先河;在清朝,《蒙古律例》、《西宁青海蕃夷成例》、《西藏通则》、《回疆则例》等,它们是中国封建法制史上突出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  )

A.中华法系是民族交融的产物B.历代对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C.中国法律体系发展相当完善D.明代法律的制定借鉴了元律令

5.

明朝中后期, 湖广熟,天下足 的格局取代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格局,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取代苏州、湖州等周边地区,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苏、湖地区 粮仓 地位丧失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B.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C.长途及大额贸易得到发展D.地理、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6.

甲午战后流行过一部时论选集叫《普天忠愤集》。 忠愤 两字并提,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这反映出(  )

A.封建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根深蒂固B.维新运动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流C.知识分子对传统信条进行深刻反思D.甲午战争改变了整个东亚政治格局

7.

如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两位代表人物的论述。他们的论述旨在(  )

鲁迅

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李大钊

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生活,无一处不感孤独的悲哀、苦痛;什么国、什么家、什么礼防、什么制度,都是束缚各个人精神活动的东西,都是隔绝各个人间相互表示友好、同情、爱慕的东西。

A.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呼吁人的个性解放C.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D.反思辛亥革命败因

8.

1921年8月后,中国工会组织迅速增加,至1923年全国主要的铁路、矿山以及城市、工厂都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人运动也由 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阶段 。推动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B.国民党实行 扶助农工 政策C.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侵略D.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9.

如图为二十世纪50年代建文工业社出品的 努力学习刷净陈腐思想,更进一步的建设新中国 的海报,这一作品(  )

A.描述了一五计划掀起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B.反映了全国工业战线开展学习大庆的活动C.说明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D.表明七千人大会以后国民经济稳步地增长

10.

我国有许多大国重器。如下表,从大国重器的取名,可以看出(  )

名称

解释

天宫

我国自主建设的大型空间站,神话传说中天宫是天帝的居所。

嫦娥

我国探月工程,名字取自中国古代传说嫦娥奔月

玉兔

我国月球车,传说中玉兔善良敏捷,其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北斗

我国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

天问

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

A.中国科技与西方文化相结合B.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C.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D.科技进步与文化的自信

11.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B.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C.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D.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12.

乡村工商业的存在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的生活提供了必需,又由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乡村工商业(  )

A.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B.彻底地解放了农奴的身份C.成为庄园经济瓦解的因素D.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

13.

由于这场运动涉及政治、社会、家庭、教育、伦理各个方面,当今学者已经开始普遍用复数来称呼这场运动。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得到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反映出它具有更为广阔、深厚的社会背景。因此,有学者称它为 普通人的大革命 。这表明(  )

A.文艺复兴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B.宗教改革是一场重要社会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经济诉求D.近代科学的兴起有着广泛社会因素

14.

如表所示为2012年甲、乙、丙三个国家高速公路占比情况。据表中数据分析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  )

国家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

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

1.3%

19.3%

1%

10%

0.6%

20%

A.缓解了交通拥堵B.改变了城市的格局C.提高了运输效率D.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15.

村社是俄罗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农民对村社怀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习惯于独立生产和经营。集体农庄制度有国家在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似乎是农民所熟悉、易接受的,村社所培育、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制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推断(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胜利B.新经济政策初期在农村推行有一定阻力C.农业集体化利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D.苏联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在不断增加

16.

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等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将大约30个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称为 新兴市场 新兴经济体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  )

A.新兴力量重塑着战后世界秩序B.区域经济集团的影响扩大C.发展问题是战后世界的首要问题D.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儒学的兴起,是有其必然之势的,并非偶然之事。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武帝即位时,年仅十六,成童未几,安知儒学为何事?所以与其说汉武帝提倡儒学,倒不如说儒学在当时,自有兴盛之势,武帝特顺着潮流而行。

——摘编自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上册

材料二
宋王朝建立之后,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事业、对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和学术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说到宋代的学术成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 新儒学 。其实新儒学并没有什么新的儒家经典,所谓 ,是指它对既有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这样的新阐释,是建立在中唐以来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在唐代,很多儒学家反对佛学的教义,但是整体来说,那个时候儒家的力量并不足以和佛学抗衡。而发展到宋代,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一方面,儒、释、道之间有排斥、有辩驳;另一方面,也有吸纳。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

——摘编自许宏、刘国忠等编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儒学出现 兴盛之势 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 新儒学 形成的社会背景。(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上图反映了1880年—1996年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波动情况。任取两个时间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要阶段特征以及原因方面,阐述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历史教科书

《工业、改革和帝国:英国17501900年》

中国历史教科书

《世界历史》

基本情况

KS3阶段对应中国的初一至初二年级,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初三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第三章从农场到工厂

第四章交通如何改进的

第五章发明的时代

第六章可怕的城镇

……

第一目珍妮机的故事

第二目瓦特与蒸汽机

第三目火车的诞生

主要内容摘录

第五章:第一节机器的兴起,介绍不同类型的发明;第二节介绍什么是工业革命以及它为什么会产生,教科书写道:诺德·汤因比最早使用工业革命一词,“工业工作的另一种说法,革命变化的另一种说法。随着时间流逝,工业革命这个词不仅仅指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了,它现在被用来形容这个时代的整体的变革——人口、交通、城镇、医疗、科学与技术等的变化。关于工业革命的起因,下设5个小目:更多的人口、英国获得了一个帝国、一些聪明的企业家、许多天才的发明、英国有大量的煤和铁。

第六章第三节阶级行为用漫画展示:富人春天在乡间狩猎,夏天在伦敦参加舞会欣赏歌剧,秋天外出射鸟,冬天去热带逍遥;穷人一年300天每天工作10小时。

第一目珍妮机的故事介绍了纺织、冶金和采矿等部门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第三目火车的诞生第一段话介绍了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另一段话对工业革命进行总结: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此后,法国、美国等国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教科书辅助栏目:在补充瓦特的知识细节时融入德育教育。

活动与探究栏目: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四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讨一下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摘编自严鹏、陈文佳《工业革命》

(1)依据上述材料,比较中、英两国中学教科书中的工业革命历史叙事的异同点,完成下表。(8分)

英国教科书中的工业革命历史叙事

中国教科书中的工业革命历史叙事

不同点

叙事风格

中国注重宏大叙事,叙事语言比较概括和学术化

叙事的主要内容

叙事渗透的价值观

英国注重渗透学术研究观点,并关注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叙事的视角

相同点

⑨整体上都比较关注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利于塑造学生的历史记忆

(2)结合所学,解释中、英两国教科书中历史叙事不同的原因。(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自19世纪末年开始,北京作为中国三座大城市之一,人口大幅度增加,从1881年的87万人,增加到1910年的100多万人,1932年则增加到150多万人。……从1924至1948年,北京共开辟了6条电车线路,总通车里程约48公里,在北京城墙之内纵横交错,为北京内城和外城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提供了跨越城区的交通联系,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交通网络。但是北京电车系统却面临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乘坐率低。1929年10月,北平发生了人力车夫砸毁电车事件。最终电车公司不仅没有能够扩大电车网络,降低票价,而且被维持昂贵的票价,最终使电车成为多数城市居民承受不起的消费。另外,为有效使用电车,需要铺设轨道,架设电线,或是拓展街道。但是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城门、城墙和牌楼之类古代标志,既是封建都城权威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体现。对扩展电车轨道、竖立电线杆而言,它们都构成极其严重的障碍。在许多人看来,现代技术将会破坏古都的风貌的宁静。有些人还搬出中国所特有的 风水 观念,宣称电车的到来,将给城市人民带来厄运。电车公司开始时曾请求市政当局批准拆除影响施工的牌楼。然而,当这一消息泄露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猛烈谴责。市政当局不仅拒绝了电车公司拆毁牌楼的申请,而且命令其修复在安装悬空电线和铺设轨道期间遭到破坏的所有牌楼。电车公司不得不取消最初计划,另寻电车路线。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电车公司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尽管如此,电车、汽车这两种最主要的现代交通工具在各个大城市还是比较普遍地被使用着。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电车初步发展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北京电车乘坐率低的原因,实质上反映了什么矛盾。(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