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0

一、单选题

1.

下面是对我国某原始文化遗址的描述。该遗址所属的文化类型是(  )

早期遗址,距今7000年—5000年,稻作农业始终是主要的生业形态,狩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A.仰韶文化B.河姆渡文化C.良渚文化D.大汶口文化

2.

据《国语·周语》记载,春秋时期晋惠公在接受周王室赐令时持礼器很低,拜不稽首。王室官员内史过认为, 礼,国之干也 ,晋侯 不敬王命,弃其礼也 必无后矣 。这反映出当时(  )

A.王室权威荡然无存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秩序等级森严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3.

对于晋以前的人们而言,长江的地位实不能与黄河等量齐观。如《风俗通义》云: 江者,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 至东晋,当时的诗文则称长江 总百川之殊势,集朝宗乎沧浪 播灵润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称)之触石 。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晋时期(  )

A.北方战乱学术凋敝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士人重构王朝正统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4.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政府的户籍管理有所强化B.赋税制度调整活跃了经济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D.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5.

宋朝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 出路 活路 ,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 出路 ;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 活路 。关于材料中所说的 活路 ,宋朝采取的做法包括(  )
①完善选官制度 ②实行保甲制度 ③规范土地租佃 ④不定住所、职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但明中后期以后,阳明心学 其教大行 ,致使 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变动可以说明(  )

A.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B.心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C.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D.思想意识顺应社会发展

7.

咸丰继位后不久,清政府铸造了含铜量仅三文的当十大钱(即当十文铜钱),随即又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随后,户部奏议将兵丁饷银按银八钱二的比例配发,获得咸丰许可。清廷实施这些举措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B.外国侵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C.农民起义冲击清廷财政D.洋务企业的经营财政压力大

8.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条中国境内最长的跨洲商贸路线繁荣起来,一片东方树叶在武夷山被轻轻摘下,途经今福建、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穿越今蒙古国后直达边贸城市恰克图。这条国际古商道(  )

A.向俄国人民传播了中华茶文化B.从中国一路向西抵达欧洲腹地C.历史上被称为 草原丝绸之路 D.受益于工业革命在中国的推广

9.

《新青年》翻译外国著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第四卷(1918年),翻译作品中文学类达89%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第八卷(1920年),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B.新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C.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0.

1919年前中国棉花每年有数十万担,乃至上百万担的出口,而进口多则不过三四十万担,少则近数担。1920年后棉花进口猛增,1921年进口量增至168万担,价值3586万关两。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列强加大对华商品输出B.外贸逆差持续扩大C.国内轻工业有较快发展D.棉花种植走向衰退

11.

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 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道路

12.

语言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有学者将百年来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总结为如下图。由此可见(  )
注:普通话主要为大陆地区使用的汉语;国语主要为港、澳、台地区使用的汉语;华语主要为海外地区华人使用的汉语。

A.地理位置区别是语言分离的根源B.经济水平和语言相似程度密切相关C.现代汉语各分支均源自古代汉语D.全球化程度提高促进汉语各支靠拢

13.

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千纪中叶开始到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从而引发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据此推知,在这一过程中(  )

A.亚欧大陆腹地区域文化进行了重构B.亚历山大帝国率先统合亚欧文明C.罗马帝国接纳了大批蛮族部落力量D.中国北方农耕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14.

威尔·杜兰曾把亚里士多德哲学比做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 特洛伊木马 ,而正是托马斯·阿奎那把这匹木马拖进了经院哲学,这使得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盛,但也就此埋下了瓦解神学的伏笔。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A.基督教信仰与理性主义的观念相悖B.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C.神学的衰落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D.经院哲学含有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15.

近代的法兰克福(今属德国)交易会,是西欧图书出版界的重要盛会;下图所示为1650年和1700年法兰克福交易会上用拉丁文写作的书籍占比。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西欧(  )

A.文艺复兴由盛转衰B.宗教改革方兴未艾C.民族国家得到发展D.印刷技术快速推广

16.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 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活动(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D.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 茶马互市 。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
中英茶叶贸易正式开始于1637年。17世纪时,因为价格昂贵,饮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上流社会风行的时尚逐渐平民化。旧帆船由于航速缓慢,新采下的茶叶要在海上漂9个月,甚至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英国,提高帆船的航行速度便成为竞争焦点,于是,高桅帆船应运而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城市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疾病传播率也随之上升,霍乱是水源性传播疾病,市民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染病。喝茶因为要用沸水冲泡能够保护市民免于这一灾难。在机器大工厂,醉酒的工人操作机器会出现经常性失误,导致工伤事故频发。饮茶不但没有醉酒的弊端,还能醒目提神,让工人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摘编自亢丽芳《中国茶叶传入英国及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叶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 拿来主义 ,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并颁布了选举法细则。在选举中,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数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一些地方达到了90%以上。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经历了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再由工农苏维埃变为抗日民主政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贺永泰《承前启后的转变与过渡——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1935年—1937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政权的特点。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廊中,曹操可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下表为古代中国不同作品关于曹操形象的历史叙述。

记述

出处

曹操少时见乔玄,玄谓之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世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辅佐汉献帝如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

唐太宗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

【北宋】苏轼《孔北海赞》

皇叔刘备仁德之人,曹操兵已至,杀人不知其数,俺百姓来随皇叔,便死不悔。

【元】《三国志平话》

好游猎、喜歌舞、游权谋、多机变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孟德,八里桥前把行饯,谋害圣贤。关老爷,刀挑红袍,药酒祭天把火光现,曹操胆寒。

【清】《灞桥挑袍》

——摘编自陈天祥《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等

围绕 曹操在中国古代形象的演变 这一主题,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