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西省忻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44

一、单选题

1.

下表所示为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情况。据此可知,彭头山文化(  )

大型打制石器

制作粗糙,无固定形状。

细小打制燧石器

缺少正规样式。

磨制石器

数量极少,种类单一,体型偏小。

A.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B.原始农业生产发达C.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D.私有产品大量存在

2.

战国时期,商鞅、吴起、李悝分别在秦国、楚国、魏国变法。这些变法(  )

A.宣传了儒家思想B.成为各国争战的根源C.加速了社会转型D.强化了传统贵族地位

3.

秦始皇时,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这说明当时(  )

A.注重丞相的决策权力B.君权与相权斗争加剧C.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形成君主的高度集权

4.

东汉后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且以 孝廉 之德为上;曹操时代,推行 唯才是举 政策,只求有 治军理民 之才能而不问德行。这一转变(  )

A.适应了动荡局势下曹魏的人才需求B.解决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弊端C.使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D.完善了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构建

5.

下表所示现象的实质是,唐朝(  )

时期

宰相数目/

宰相中科举入仕者数目/

科举入仕占宰相总数的百分比

初唐

63

5

7.94%

武则天政权掌握期

151

31

20.53%

玄宗时期

59

22

37.29%

肃宗至德宗期

63

21

33.33%

顺宗至武宗期

96

69

71.88%

宣宗至哀宗期

98

86

87.76%

A.高级官员大多来自科举B.封建统治基础逐渐扩大C.儒学复兴运动大获成功D.士族门阀势力彻底消失

6.

明代的巡关御史初设于宣德七年(1432年),包括东、西巡关御史2人,即从山海关到古北口、从居庸关到龙泉关,每年差遣监察御史各1人,奉命巡视边关。明代设置巡关御史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御蒙古势力的威胁B.分散相权加强君权C.加强管理乌思藏地区D.阻挡建州女真袭击

7.

康熙时期,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区,有铁厂数十处,投资铁厂的大都是外来客民,他们 携带工本,雇募匠役 ,这些投资者的资本都比较雄厚, 凡开厂之商,必有资本足以养活厂内之人 。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商帮活动较为频繁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C.自然经济趋于瓦解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8.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均以 旧式水师 抗御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样的海战。而到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与日军发生了诸如黄海大战这样大规模的海战。这一变化(  )

A.改变了中国 弱国 形象B.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海疆C.体现了维新新政的成效D.得益于 师夷长技 的开展

9.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刊印《新学伪经考》,他打着公羊派的旗号,宣扬托古改制思想。他的弟子梁启超虽然承认他从学术角度看所做的某些论证、考据不少地方有主观武断的毛病,但仍协助康有为撰写此书。这反映了当时(  )

A.康梁二人全然不顾学术的标准B.儒家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C.维新派需要借助传统文化支持D.维新派内部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10.

据北洋政府的统计,1912年全国产业工人约66万人,至1919年已增至200万人,于是在1919年 六三 斗争中他们便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长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据此可知, 六三 斗争(  )

A.大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B.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任务C.开始具备新民主主义特征D.使大众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11.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宣布关税自主;同年5月,设立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包括关税在内的一切税务要归该部管辖。这些措施(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B.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C.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障碍D.使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12.

在抗日根据地内,应没收汉奸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没收逃亡地主的土地,无租息的分配给农民;颁布减租法令,减租至最低限度;保障农民佃耕土地的永佃权。这些土地政策(  )

A.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B.利于保证农民的经济权利C.团结了社会各个阶级D.由中共在解放区首次推行

13.

下图所示为米谷的漫画《眼睛一眨,母鸡变鸭》,黑布上虽写着民主,可不知道主席台上的人手在布下捣鼓什么。它所反映的内容(  )

《眼睛一眨,母鸡变鸭》1946年

A.延缓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B.粉饰了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C.揭露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D.表达了人们建立民主政权的愿望

14.

1962年,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对在 大跃进 中盲目上马的学校,采取有步骤的方式下马的建议。几年间,高等学校由原来的845所减少到400所,学生数量减少了12万人;中学以上各级学校共精减教职工34万人。此时对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调整的目的是(  )

A.扭转我国教育落后局面B.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C.全面贯彻 双百 方针D.提高中学以上学校的教学质量

15.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连战表示:我们要巩固坚持 九二共识 、反对 台独 ,坚定推动两岸互助合作,让台湾各界越来越多投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反映了(  )

A.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B.台湾当局认同中共统一方针C.两岸合作消除 台独 势力的干扰D.两岸敌对关系已被彻底终结

16.

截至2021年,中国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一些传感器空间站等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都是立足于目前中国发展能力和水平的,综合这些能力实现最优、最好的性能,既符合我国国情,也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科技发展(  )

A.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B.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C.走的是中国特色发展之路D.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代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另外派去的则是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身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附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上交中央,地方更无存储。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至于用人集中,则在唐代早已实行了。唯宋朝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的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调整地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头十年,中国历史在遭受内忧外患的一再冲击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在这十年里,除外部国际形势继续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之外,国内则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寻找并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一是清朝统治阶级,他们在吸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惨痛教训之后,痛定思痛。试图通过仿效日本明治维新,除弊振衰,继续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海外立宪派和国内由部分开明绅商群体转化而来的立宪派,他们为实现参政的愿望,试图通过和平请愿等方式,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促进中国由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三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他们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从而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任一角度,围绕当时的时代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材封面、编者的话及目录节选。


图1

一报国仇
二中国飞机和日本飞机的标志

三防空的方法

四可怕的

五防毒的方法

六英勇的阎海文烈士

七慰劳伤病

八救护演习

图2

材料二
教材部分内容节选:《报国仇》歌、《我是小侦探》。

图3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共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于1938年八月初版的《国防国语课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防国语课本》内容是围绕哪几方面来编写的,并概括其编写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防国语课本》的历史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遵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原则,编制了 一五 计划,从而确保了在保障农业、轻重工业都有大幅发展的情况下,改变了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局面。 从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1957年总产值达到1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了24.8%,所占比重下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精神的直接结果,就是1992—199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增长。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业增长3.7%,工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2%。1993年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4%,工业增长24%,第三产业增长9.3%。基础工业继续稳定快速增长,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速度协调,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摘编自陈国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1949—199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一五 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