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四川省泸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14

一、单选题

1.

《礼记·礼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这一历史现象根源于(  )

A.国家的产生B.生产力发展C.禅让制确立D.王位世袭制

2.

里耶秦简有大量内容丰富的政令和文书。《里耶秦简·户籍》中详细记述了百姓家庭人口信息及承担的赋役情况。另《秦简·内史杂》记述官员 有事请殴(请假),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这反映了秦朝(  )

A.注重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B.秦律严苛导致秦朝二世而亡C.重视户籍管理以征收赋税D.开始出现政令文书管理模式

3.

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  )

A.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隐患B.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C.旨在加强南方地区的管理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4.

飞天 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为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据此可知,敦煌壁画的显著特征是(  )

A.以人为本B.多元融合C.题材单一D.色彩朴素

5.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隋唐时期,针对这一局面实行了(  )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租调制

6.

以下是辽夏金的管理制度(部分)由此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

政权

管理制度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西夏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A.采用传承与借鉴相结合的治理模式B.与汉族政权间的矛盾较为突出C.彻底抛弃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D.呈现出全面封建化的历史趋势

7.

万历年间的汤显祖(1550—1616),其作品《紫钗记》是以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编剧,可说是由女子的视角指出男女情爱并不平等;《牡丹亭》一剧是昆曲之冠,不仅表彰情爱,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而且女主角杜丽娘因情而死,又起死回生,使情爱之重超越生死。这能够佐证当时(  )

A.思想领域的活跃B.婚姻自主理念的实现C.政治领域的腐败D.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

8.

清初,一些地区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严重、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上述现象表明当时这些地区(  )

A.商品经济发达B.阶层流动增强C.地方治理失控D.人地矛盾尖锐

9.

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魏源的《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徐继畬《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  )

A.要求变革社会制度B.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C.主张开展实业救国D.积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0.

《资政新篇》同《天朝田亩制度》一样,是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但它向农民群众描绘的不是以平均主义为尺度的小农经济的天国,而是一个承认贫富差别的以资本主义为模式的新型天国。这反映《资政新篇》(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顺应了当时农民的心理需求C.进行了国家建设的新探索D.实现了传统社会的深度转型

11.

梁启超曾回顾说,他们竭力呼号维新变法,但举国如梦如睡。戊戌政变后,民众仍昏昏然,没有多少人认识到这场变法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维新运动不过是他们唱了一出独角戏。这说明(  )

A.变法的思想固守中体西用B.维新派对改革影响较小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D.变法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普遍采用的是宽轨铁路(1.435米),而山西铁路轨道却是窄轨(1米)。结果,当外省市火车进入山西时,只有换上窄轨火车才能继续前行;同样,山西火车出晋时,必须换上宽轨火车才行。这表明(  )

A.北洋军阀派系间矛盾重重B.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D.国统区的经济陷入崩溃

13.

1929年4月,毛泽东《前委致中央的信》中说到: 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 这表明毛泽东主张(  )

A.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B.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C.推行先发制人的战略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4.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肩章。这一时期应该是(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5.

1947年9月,《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指出: 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度)平均分配。 这反映出当时(  )

A.力求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效果明显C.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D.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 天下 天下 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 天下 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 中国 。于是,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 中原 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 中原 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元朝是我国规模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促进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当时大量汉族人被迁发到边地去开垦,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内地定居,相互间加强了沟通和联系,原有的地域观念逐渐减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入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而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我国的民族交融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中国共同体 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民族交融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海鹏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 沉沦 上升 的“U”字形发展过程,在 沉沦 上升 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这就是 沉沦 的谷底、 上升 的起始时期。

图1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图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从材料中选择一个史料,对历史的 沉沦 进行阐释。
(2)在论证近代史的 上升 时,以上哪些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
(3)请你另外选择一个史实,对这一时期的 沉沦 上升 加以说明。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时间

会议

地点

主要意义

192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7

八七会议

汉口

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遵义会议

遵义

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7

洛川会议

洛川

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对进行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1945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延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949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并为这种转变,作了重要的准备。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先将上述表格①②③处依次补充完整,再提炼一个主题(整体或局部)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