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3

一、单选题

1.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是距今43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经研究发现,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可以看到二十个节气,这应该是我们今天二十四节气的起源。陶寺先民就可能在古观象台的观测点,观天象,授农时。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陶寺先民开始定居生活B.陶寺先民的历法处于领先水平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

在西周的文献记载中已有 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 华夏 。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缓和B.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C.实现国家的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3.

下列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基本一致的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A

楚辞

体现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

B

孔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老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D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4.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作者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  )

A.严刑峻法B.焚书坑儒C.秦的暴政D.皇权专制

5.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这说明(  )

A.相权逐渐转移B.中央集权加强C.皇权逐渐衰落D.行政效率降低

6.

中国饮茶起于汉代,巴蜀是最早的产茶区之一。水稻精耕细作,产量不断提高,巴蜀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巴蜀地区手工业高度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尤以盐业、矿冶业、纺织业、漆器和金银器制造最为著名。由此可知(  )

A.巴蜀成为全国最发达地区B.区域经济得到一定发展C.巴蜀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D.边疆地区治理难度较大

7.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的相关记载相同。这表明(  )

A.祝文比《魏书》记载更可靠B.北魏重视祭祀祖先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北魏文字水平较高

8.

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地扩大。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B.南方冶金技术高于北方C.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D.北方制造货币的金属缺乏

9.

中国古代医术也称为 仁术 仁术 一词最早出自战国《孟子·梁惠王上》: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

A.医生的知识水平较高B.重视对医学的实践运用C.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D.注重对病人的心理疏导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 婚姻必由于谱系 。入宋以后,则出现 榜下捉婿 的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B.门阀政治在中国的终结C.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D.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

11.

古装剧《梦华录》讲述的是赵盼儿、孙三娘等女性在北宋都城东京的奋斗历程。而在真实的宋史上,女子经商,算得上比较常见的事。《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了北宋都城诸多 网红 名店,其中即有女性开办的 王小姑酒店 丑婆婆药铺 等。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经营商业的环境相对宽松B.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政府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D.传统的士农工商发生变动

12.

北宋初期(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期(1110年),已增到2088余万户。按每户5口计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少数民族的内迁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置(  )

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B.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要C.体现了宋辽民族的平等D.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14.

元朝的军队构成多样,形成了宿卫军和镇戍军两大系统。宿卫军主要负责戍卫京师;而镇戍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负责地方的防御和治安。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在平常的日常事务中归行省管理,但重要的调遣和防御任务仍受枢密院节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B.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C.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D.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15.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然而,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  )

A.推动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抵御蒙古族侵扰C.稳定明成祖的统治地位D.强化对北方管理

16.

城隍是古代中国城市的保护神,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担任。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明朝统治者要求:但凡新官到任前需要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要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D.加强专制皇权需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 黔首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 大一统 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10分)

18.

下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

秦朝长城分布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上述图中长城的关联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制举是唐代科举中一种特殊的选才形式,唐代制举效仿汉代察举,多在新君即位、改易年号或重大事件发生之际开设,由皇帝亲自下诏选拔贤良人才,以表达乐善求贤之意,唐高宗以后制举逐渐成为科举制的科目之一。新君通过制举选贤的形式与天下对话,借此表明自己是一位招贤纳士的仁德之君,意欲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令天下人臣服于其统治,从而确保统治权力的平稳过渡。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从唐太宗一直到唐文宗的十四位皇帝有十三位在登基之时开设制举。

——摘编自田子爽《从皇帝即位改元看唐王朝的制举选贤》

材料二
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种最淡化个人与其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必须由文章来集中表现,由此, 以文取人 就有了绝对、完全的意义。宋代还采取了禁 公荐 、禁座主与门生建立密切关系和举行殿试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人格淡化、面对天子、取士之途趋一、考试内容趋一的种种发展,都意味着科举越来越以一种尽量客观中立、平等的标准来对待所有报考者。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史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董茜茜《唐朝之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 商业革命 的根源。概括宋朝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反映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8分)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的因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