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天津市红桥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19

一、单选题

1.

夏商周时期以 为流通货币,并将其称为 货贝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悄然在各诸侯国之间流行开来。秦朝将圆形方孔钢钱—— 半两 ·推行于全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冶铁技术的进步B.经济发展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改变D.国家统一的要求

2.

“IMF份额 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年12月 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B.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C.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D.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3.

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 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 特以精好闻 的徐家织布 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 。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

A.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B.经营方式出现革新C.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4.

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主要有五次(如图):1980年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起征点提高到1600元;2008年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2011年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2018年起征点提高5000元。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B.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C.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即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D.个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

5.

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 侨人 户籍为 白籍 ,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 黄籍 ,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 土断 政策,就地编入 黄籍 ,取消优待。东晋 侨人 政策变化(  )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D.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

6.

《大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腐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加强对基层的统治与治理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C.以法律形式关注弱势群体D.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7.

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8.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墟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这一记载可用来考证(  )

A.早期国家的不断演进B.精耕细作的生产萌芽C.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D.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9.

有学者指出,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配合耐久性消费品产业所设立的模式,供给变得机械化,配销经过重组,用餐时间随着工作模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化转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B.食品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C.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D.城市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10.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11.

据考古资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后,从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到谷物的加工贮藏,一整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齐备,门类品种相当齐全。据此可知,汉代(  )

A.农业精耕细作获得了工具保证B.政府以官营方式垄断铁器的生产C.创新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D.铁器时代的开启使粮食产量提高

12.

在小亚细亚东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刃匕首,经科技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之后此类制品在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和古埃及遗址出土的逐渐增多。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古赫梯帝国凭借锋利坚韧的铁器和轻便快速的马拉战车等,一度与埃及争夺霸权。由此可以得出(  )
①赫梯人首创人工冶铁技术 ②铁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③古代铁器曾经应用于战争 ④冶铁技术在亚欧地区普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

反事实推理 是西方史学的一种研究思维,探讨假设不发生该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历史的发展趋势。据此推知,如表相关研究反映了欧洲(  )

事实上欧洲人均年收入增长率%

反事实下欧洲人均年收入增长率推测%

1700年—1760

0.44

1700年—1760

0.015

1760年—1800

0.52

1760年—1800

0.045

1800年—1830

1.61

1800年—1830

0.15

A.人民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B.战乱导致了收入增长缓慢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D.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提高

14.

1770年,英国诗人哥尔德斯密发表诗作《荒村》,描绘了一个叫做 奥布恩 的村庄,变成有钱人的私人乡间花园景观,致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荒寂,欢乐的村庄失去活力,幸福安居的人们被迫离乡背井,农民落魄在城里沿街行乞。由此可知,作者意在(  )

A.赞颂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变B.批判工业革命破坏了田园生活C.表达社会转型中的焦虑迷茫D.说明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15.

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 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 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18~19世纪,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以及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比率流通的复本位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使用过。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采用金本位制。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纷纷效仿,以黄金为基准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个统一而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入输出,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汇率波动,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著《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根据【美国】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编制

材料三

——摘自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16年英国建立起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结合所学,从 金本位的角度 ,说明它 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 布雷顿森林体系现实的基础 ;从货币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7分)
(3)结合所学,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3分)

17.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犁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

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4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次数

时期

次数

春秋战国

2

秦汉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

20

隋唐

103

五代、宋

68

元明清

364

——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

治理 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