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无锡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4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2 浏览数:256

一、单选题

1.

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组织形来划分时代。在东亚大陆最先出现的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其中属于王国时代的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B.北京人遗址C.龙山文化D.二里头文化

2.

青铜时代 概念最初由丹麦国家博物馆保管员汤姆森所创用。其后,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在《青铜时代》一书里,对此作了科学的界定。中国的青铜时代一般是指(  )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D.魏晋南北朝时期

3.

吕思勉这样评价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 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 拨乱世,反之正 ,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 据此可知,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个人身心健康B.人与自然和谐C.社会秩序重建D.人生价值实现

4.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李斯提出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是 千古创论 。就算是先古圣王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来当政,他们也会采取郡县制。该观点意在说明(  )

A.李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B.秦统一的历史功绩C.制度变革是历史的必然D.郡县制始于周文王

5.

史书这样描绘古代一个历史时期: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该时期是(  )

A.文景之治B.武帝盛世C.光武中兴D.大定之治

6.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专供朝廷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汉武帝通过此举意在(  )

A.增加政府收入B.削弱丞相权力C.推行官僚政治D.加强中央集权

7.

匈奴当户跪举灯(见下图)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灯具底座为身着胡服的匈奴官吏昂首半跪作托灯状擎灯形象,灯盘中心有烛针。该文物可以用以研究(  )

A.汉匈民族关系B.汉代官僚制度C.瓷器铸造技术D.少数民族封建化

8.

它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家们用它辅助治理国家;它具有思辨性,闪耀着哲学思想的智慧;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端连着华夏中原沃土,一端连着西域中亚文明。 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成为正统思想B.东汉末年在中国兴起C.魏晋时期渐趋本土化D.隋唐时成为文化主流

9.

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 。该现象说明(  )

A.门第观念影响广泛B.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D.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

10.

唐代形成了较为独特的 封驳制度 ,即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 给事中 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予签字。在唐代掌握 封驳 权限的机构是(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宣政院

11.

北宋前期黄老政治思想颇为流行。宋太宗时期任命有 为人糊涂 评价的吕端为相,在制辞中,太宗明确勉励其 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 。这表明北宋前期(  )

A.道教思想影响政治B.君主专制明显加强C.因循保守渐成风气D.政治制度过于僵化

12.

据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的《登科录》记载,这一年录取的进士一共是601人。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三分之一的进士有官僚背景,另外三分之二没有官僚背景。这表明(  )

A.门阀士族衰落B.阶层流动增加C.科举规模扩大D.人身控制松弛

13.

《东都事略》是南宋史家所写的北宋历史。该书的目录后有一个 牌记 ,上面写着两行字: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这一现象说明(  )

A.北宋私人刻书发达B.江南一带文化昌盛C.南宋私人著史普遍D.文人已有版权意识

14.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工作组是代表中央去地方坐镇的,都顶着中央的头衔,级别和中央政府的宰相是一样的。该制度为(  )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二府三司制D.行省制

15.

《授时历》是郭守敬受忽必烈委派而制定,这部历法的天文数据相当精确,一公历年为365.2425天,和标准测算只差26秒。这主要得益于(  )

A.空前辽阔的疆域B.宽松的社会环境C.开明的民族政策D.发达的海外贸易

16.

《大明混一图》绘制于1389年,依据元朝航海图重绘而成。该图以明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抵欧洲,南至爪哇,北达蒙古,真实反映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局面。由此可知(  )

A.明代地图绘制技术发达B.远洋航行具有继承关系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深远D.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

17.

两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的经济格局,到15世纪中叶已经被 湖广熟,天下足 的经济格局所取代。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内陆经济已超沿海区域C.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格局D.政治变迁影响经济格局

18.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以下对于 第二次知识接触 评价正确的是(  )

A.产生了广泛影响B.助推了社会转型C.冲击了正统思想D.传播了西方科技

19.

清道光时,魏源说: 康熙中,收西藏,东西南北各五六千里,是已周二万余里。又收青海,收喀尔喀,青海东西南北各二千余里,咯部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其周又逾二万里。 由此可知(  )

A.盛世局面出现B.清代疆域扩大C.边疆危机突出D.中央集权强化

20.

清朝驻外使臣薛福成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获得的特权: 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患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薛福成论述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C.协定关税和通商口岸传教D.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通商口岸传教

21.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五月开始大兴土木改建新宫。新建的天国皇宫分内外城、苑囿,外城叫太阳城,内城叫金龙殿,苑囿叫后林苑。这说明太平天国(  )

A.领导集团封建思想浓厚B.在军事上达到鼎盛C.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D.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22.

甲午之败把我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一阶段 科技现代化 的总成绩,给冤枉地报废了。材料中的 科技现代化 是(  )

A.师夷长技B.洋务运动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23.

1897年底,我国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他主编的《上海新报》上评论说, 整个中国,书籍生意大幅增长,连印刷机都跟不上这步伐 。这反映了(  )

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政治改革如火如荼C.社会文化事业持续发展D.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24.

下图为1907年12月19日《中外日报》刊登的一幅宣传画,图中清朝官员手持 路权 与洋人密谈。该宣传画意在(  )

A.揭露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B.说明辛亥革命爆发必然性C.反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5.

近代某政治文献有如下表述: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该政治文献的颁布标志着(  )

A.预备立宪的破产B.中华民国的建立C.清王朝统治结束D.君主立宪制确立

26.

近人杨荫杭在一篇文章中说到: 斯时的北京政府好似梁、唐、晋、汉、周居于中原:军各有地盘,犹如南唐、吴、越、汉、蜀、楚、闽各踞一方。 该文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

A.封建专制思想浓厚B.地方割据突出C.帝国主义分而治之D.军事冲突不断

27.

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和修正,从1894年到193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42.493亿两增至192.252亿两,净增了3.52倍。中国的人均GDP则由1894年的10.2两,增至1930年的40.8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放松侵略B.统一国家的建立C.官僚资本推动D.民族工商业发展

28.

1921年9月,共产党员沈定一在浙江萧山发起农民运动,仅一两个月时间,即有萧山、绍兴、上虞三县80多个村庄相率建立农民协会,共有10余万农民被动员起来。这说明当时(  )

A.中共社会动员成果显著B.革命斗争目标明确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国民革命蓬勃发展

29.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召开。1月25日,列宁逝世的消息传来,大会决定休会三天,以示悲伤和悼念。这从侧面说明(  )

A.国共合作正式形成B.联俄联共政策被认同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北洋军阀被基本推翻

30.

1937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题为 共赴国难 的宣言,其中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这说明(  )

A.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C.中共依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政策D.国共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31.

东北的战役令国民党损失了47万最精锐的部队,并对整个国民党的士气给予致命的打击。用巴尔将军的话来说,它 揭开了国民政府崩溃的开端。 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2.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上述规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B.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C.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D.符合了社会过渡性质

33.

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从局部开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学——天津大学,专门用以培养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据此可知,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B.扩大高校招生比例C.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34.

1960年,鞍钢公司创造出 鞍钢宪法 ,指的是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实行工人群众、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的 两参一改三结合 制度。该制度体现了(  )

A.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D.生产技术的革新意识

35.

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轮训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学习的材料主要是毛泽东指导编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问题》和《党的生活的几个问题》等内容。据此可知,该轮训的主要目的是(  )

A.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B.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C.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D.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36.

在长春一汽建成(1956年)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一汽能够用于改造的资金为利润的0.1%。当过一汽厂长的刘守华说: 我这么大个一汽的厂长,自己有权支配的钱,还不够盖一个100平方米的厕所 。这反映了(  )

A.工人积极性不高B.企业资金明显缺乏C.企业缺乏自主性D.计划经济弊端突出

37.

197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广开就业门路必须改变劳动管理制度》的文章。文章说,待业青年比国家招工指标多好几倍,国家不能给每个待业青年发一个 铁饭碗 ,要广开门路。该篇文章意在(  )

A.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推动建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倡导城市国企改革

38.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国各地普遍开始了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建立乡政权的工作。该通知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1982年宪法的颁布

39.

有200多万人聚集在维多利亚湾观看声光表演的壮丽场景……中国的焰火在空中绽放,多姿多彩,交相辉映,完全压倒了前一天晚上英国的焰火展示。 该文字描绘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B.神舟一号 成功发射C.香港回归祖国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该段文字出自于(  )

A.中共十七大报告B.中共十八大报告C.中共十九大报告D.中共二十大报告

二、材料阅读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937年 双十节 纪念会,林森在演讲中号召为抗战将士募集慰劳金及伤病难民棉衣,动员全民为抗战效力。1942年 双十节 ,为扩大国防科学运动,宣传部贴出 加紧科学建设,充实国防力量 提倡科学要发挥组织的效能 等标语,对民众进行动员。1944年抗战即将结束,为动员广大青年参军,政治部于 双十节 编印特刊,用宣传列车绕本市宣传。

——摘编自周游《国难与国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双十节的纪念与阐释》

材料二
1942年 双十节 ,边区政府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召开纪念报告会,由吴玉章报告 辛亥革命经过 ,李六如报告 武昌起义的几件事 。1944年太行地区为纪念 双十节 召开的座谈会,邀驻地附近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及士绅参加……叶剑英在延安抗大三分校第七期的开学典礼中对学员讲话,用孙中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的遗嘱,勉励学员在中共领导下为此继续奋斗……边区政府在 双十节 纪念中非常强调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抗战的重要性。 统一战线 被毛泽东喻为中国革命的 三大法宝 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成功,因而也被边区政府解释为 统一战线 的成功。

——摘编自周游《边区政府对双十节的纪念和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 双十节 纪念活动的积极作用。(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国共双方进行 双十节 纪念的共同特点,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的 双十节 纪念活动又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6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毛泽东在夺取全国政权后不到三个月便第一次踏出国门,时间长达两个多月,终于 虎口夺食 ,取得了令他满意的结果。回国一个多月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表示,中苏条约是一个 巨大的成功 这次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 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材料二
尼克松在20世纪50年代曾以反共反华著称。不过,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感的政治家,他在对华政策上的观点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变化。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虽然重复了攻击中国的陈词滥调,但又暗示了美国修正它的敌视和排斥中国的政策的必要,第一次含蓄地提出了同中国接近的主张。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又间接地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1970年10月1日,尼克松向《时代》杂志的记者公开表示了访华的意愿。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缔结条约对新中国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并回答尼克松访华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外交关系的因素有哪些?(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