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天津市红桥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4 浏览数:91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 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 这场战争是(  )

A.雅克萨之战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2.

如果把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

A.侵略与危机B.抗争与探索C.立宪与共和D.民主与科学

3.

这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所推行的自救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下列关于 这场运动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 自强 求富 为目标B.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D.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4.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 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 。与上述材料中 割台之事 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要求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与该诏书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6.

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府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7.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协议互保,在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之际,更是公然宣称: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表明(  )

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B.列强势力加速渗透C.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D.地方督抚势力扩张

8.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9.

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留日学生出版的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随着留日学生大量归国,他们的影响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出现B.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C.日本是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榜样D.学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10.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 。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1.

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鲁迅的感触源于(  )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D.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12.

1914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 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级,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 这表明(  )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B.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C.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D.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13.

陈独秀提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其中, 德先生 赛先生 指的是(  )

A.自强与求富B.民主与科学C.独立与进步D.民权与平等

14.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记录表。由此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1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5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7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9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B.以罢工形式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C.注重发动群众进行革命D.在农村中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15.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这次运动(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16.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 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17.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 ,武汉简称 ,故史称 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 标志着(  )

A.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B.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失败

18.

1928年,毛泽东说: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 毛泽东意在强调(  )

A.以城市斗争为工作的中心B.改变游击战作战方式的重要性C.尽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D.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19.

辽宁省沈阳市 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的纪念碑,是一个 台历 式石碑。纪念碑上面布满了炮弹的弹坑和骷髅,代表并纪念当时去世的人们。九一八事变标志(  )

A.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20.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④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

《中国共产党简史》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国民革命兴起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2.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B.使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D.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

23.

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  )
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提出 一国两制 构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4.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B.人民当家作主C.遵义会议D.十一届三中全会

25.

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78

1980

1982

年人均纯收入

133.6

191.3

270.1

A.经济特区广泛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沿海港口城市开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6.

早在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航母研制计划 707”项目,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9月25日,中国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

A.海权意识增强B.综合国力提升C.国防实力增强D.造船工业进步

27.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2九二共识

A.统一大业的推进B.经济改革的深化C.对外开放的扩大D.民主法治的完善

28.

下列图示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体现了(  )

(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
①中美关系不断地深化发展 ②我国外交政策由对抗走向对话
③我国积极寻求与大国结盟 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9.

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A.法制建设逐步完善B.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C.理论创新不断推进D.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30.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③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④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1920年四五月间,《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刊登了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这个宣言宣布 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10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红军过草地

绘画作品,创作于1976—1977年

材料二
七律·长征 毛泽东(写于1935年9—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4分)
(2)以上两则材料都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试说明理由。(8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 不正规 ,贬为 农村作风 游击习气 ,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 一五计划 时采取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原因。(6分)
(2)材料二的思想是怎样实践的?结果如何?有何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34.

当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历史阶段

阶段特征

外交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4年,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

全方位外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根据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