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A10联盟高二第二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16+3)【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90

一、单选题

1.

图1为我国出土的一些镶嵌绿松石铜牌,形制、纹饰略有差异,但制作工艺接近,二里头出土的铜牌所处的时代最早,三星堆最晚。据此可知(  )

图1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B.中华文明多元交融C.青铜铸造工艺已领先世界D.区域文明特色鲜明

2.

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著作(  )

A.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B.得益于抑商政策的推行C.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D.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

3.

表1中关于东晋至南朝的相关史实,可以说明当时(  )

表1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人口流动B.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完成C.江南区域开发取得一定成果D.地理条件决定经济发展

4.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材料评述的古代地方制度(  )

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B.强化了专制皇权统治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D.凸显了边疆治理水平

5.

《职贡图》多描绘朝贡国向皇帝觐见纳贡情景,贡使形象往往野蛮和怪异。图2为乾隆时期《职贡图》中的西洋贡使形象。据此可知,当时(  )

图2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朝贡贸易体制渐趋成熟C.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对西方的认知有所提升

6.

1876年,郭嵩奉派为第一任驻英公使。他看到在英国的日本留学生多讲求法律经济,学兵者绝少,感叹到:盖兵在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这反映郭嵩焘(  )

A.盲从于西方的政治模式B.重本抑末 的农本观C.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思考D.中体西用 的洋务观

7.

许多学者依据康有为《戊戌奏稿》中 开国会、立宪法 的相关资料,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的第一次宪政运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戊戌奏稿》经过了康有为的篡改,戊戌变法是一场维新改良运动而非君主立宪运动。这说明(  )

A.研究历史文献不能还原历史真相B.历史研究需要去伪存真C.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D.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

8.

1933年6月,《红色中华》发出 关于经济动员的新的号召 ,呼吁 苏区党团工会贫农团全体动员起来 ,举行节省经济竞赛,为完成退还80万公债而斗争。仅1933年6月一个月,胜利、上杭、兴国、瑞金等12个县退还公债数额总计达十万余元。这说明(  )

A.大生产运动成效显著B.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C.倾错误得到纠正D.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

9.

1955年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先后为南京机床厂、汽车修配厂等较大的国营工厂举办了 翻砂知识 金属切削 机械工人速成识图 等学习班和讲座,受到广大工人阶级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  )

A.奋发图强的时代风貌B.国企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工人阶级逐渐成为主人翁

10.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欧盟、东盟、世界贸易组织等各类国际组织的关系。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B.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确立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1.

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实行经济改革。一方面,融合波斯本土度量衡和巴比伦、亚述度量衡,推出帝国官方标准化的度量衡体系;另一方面,在被征服地区允许本地人依旧使用本土度量衡。这些举措(  )

A.消弭了波斯帝国的内部矛盾B.适应了统一后的统治需要C.确保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D.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

12.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颁布教谕禁止神职人员向政府缴税,但法王腓力四世仍向教会征税,并在1303年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教皇。1305年新教皇克莱芒五世移居法国阿维农,连他在内的连续七任教皇都驻在阿维农,史称 阿维农之囚 。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世俗权力逐渐强大B.科学革命如火如荼C.罗马教会权威扫地D.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13.

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同时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这些措施旨在(  )

A.维护共和政体B.应对外部威胁C.保障贵族利益D.维系帝国统治

14.

表2是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颁布的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  )

表2

时间

法令

相关内容

1834

《济贫法修正案》

取消对无业贫民的一切金钱和实物的救助,避免鼓励懒惰,保障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

1844

《工厂法》

《工厂法》是调整生产组织内部或生产组织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经济关系的法规

1848

《公共卫生法》

在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住房等问题上规定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A.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B.推动了英国殖民霸权建立C.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D.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5.

图3海报描绘了一名穿着俄罗斯风格服饰的工人为犹太银行家、贵族及其妻子以及教士发放面包的场景,后者则凭券领取。该海报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曾实行过(  )

图3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收购制

16.

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法律,不再视领取福利为贫困家庭应享有的权利,而是将福利作为有条件的给付。若福利领取者拒绝遵守工作的要求,州政府可降低或终止福利给付。这表明美国(  )

A.财政赤字现象严重B.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C.州政府权力的扩张D.解决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 救济农村 建设农村 复兴农村 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呼声。一批知识分子,怀着 世济民的真诚愿望,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他们认为乡村治理不只是简单的农村经济改良工作,而是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摘编自张忠民《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 政社合一 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 乡村建设运动 兴起的背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1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亚历山大通过东征打通了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在广袤的地域内,西亚、中亚、小亚细亚、印度等各地区、各国的民族与希腊各城邦之间的经济贸易普遍加强,其统治区域内出现了众多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亚历山大为加强其在东方的统治,还大力推行融合政策,在亚历山大帝国中沿袭了东方专制帝国的旧规,建造了一个同时具有东西方特色的大帝国。随亚历山大出征的不仅有士兵,还有希腊学者,他们搜集资料、采集标本,这种活动扩大了希腊人对东方的了解,也扩大了人们的地理空间概念,开阔了古代科学知识范围。但同时,亚历山大的东征还是一次希腊奴隶主阶级的侵略战争,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摘编自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它们普遍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300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 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共同影响。(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记载(部分)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西汉

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太平广记》

玄宗女寿阳公主嫁后宫诸王皆服胡服。

《宋史·舆服志》

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