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41

一、单选题

1.

图1所示是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新石器时代北福地遗址出土的陶面具。下列对此面具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图1

A.说明当时人们交往有限B.体现出当时民众的审美情趣C.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交融D.可看出当时北方手工业发达

2.

《管子·治国》记载: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B.重农抑商经济思想逐步形成C.商业借贷行为加重农民负担D.政府加强了对高利贷的限制

3.

表1所示为秦朝的刻石铭文(部分),这些铭文(  )

表1

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讨伐乱逆,成动四极,武义直方乃令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泰山刻石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琅琊刻石

皇帝作始端平法度

会稽刻石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碣石刻石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

A.说明秦始皇比前代圣王英明B.宣扬歌颂秦始皇的事功伟业C.反映出秦朝厉行法治的传统作风D.强调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必然

4.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诏令诸儒生博士讨论改正朔,易服色之事。第二年,方士新垣平借望气之说,劝文帝 立祠上帝,以合符应 ,文帝遂作五帝庙,并命诸生考《王制》旧礼,准备进行巡狩封禅之事。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

A.儒生反对休养生息政策B.儒学具有一定影响力C.治国思想杂糅儒法两家D.君主借天命笼络士人

5.

《贞观政要》对隋朝历史评述道: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这一评述意在强调(  )

A.统治者不重视民生导致隋朝的灭亡B.经济富庶成为隋朝灭亡的助推器C.隋朝统治者虚构了社会经济的富庶D.暴政是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6.

对表2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表2

宦官

武人

与宦官关系

所任藩帅及任期

田令孜

陈敬暄

田令孜亲兄

西川节度使(880891

王建

田令孜养子

永平节度使(888891

西川节度使(891907

韩建

田令孜养子

镇国节度使(896901

李茂贞

田令孜养子

武定节度使(887

凤翔、陇右节度使(887907

杨复光

杨守亮

杨复光养子

金商节度使(886887

杨守宗

杨复光养子

金商节度使(887

A.宦官把持了中央的军权B.黄巢起义后中央集权有所强化C.唐朝面临严峻统治危机D.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7.

唐开元年间,玄宗设立太府寺、两京诸市署,分别掌邦国财货之政令和百族交易之事。各地州、府、县均设市令具体管理商品市场。在市场交易时, 凡建标立候,陈肆辨物 ,须用法定的度量衡具。这些做法(  )

A.利于保护商业运行秩序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C.埋下了官商勾结的隐患D.缓和了唐政府财政危机

8.

在中国古代, 以佛修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的三教互补关系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特征。这反映了(  )

A.中国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文化格局B.儒释道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C.三教共生缔造出稳定的文化结构D.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发展特征

9.

宋仁宗通过科举取士和新办州县之学,巩固了儒学的尊崇地位,推动了书院讲学的日臻发达和新学风的形成。随着新儒学的兴起,士大夫的自我意识也在觉醒,儒者的使命,不仅限于关门治学,更在于通经致用,以圣人之学为指导,服务于国家、社会。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事件是(  )

A.宋太祖罢免宿将兵权B.金朝进入 大定之治 C.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 D.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

10.

宋代,江西浮梁村民售豆腐; 常州无锡县村民陈承信,本以贩冢为业,后极富 余干乡民张客,因行贩入邑,寓旅社 ;常熟县蒿塘民谈氏兄弟三人, 分室以居,皆力耕卖酒,颇丰赡 。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C.政府扶持基层商业D.农产品商品化率较高

11.

有学者认为,由于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身份关系,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由此出现 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 的现象。该学者在此强调,元朝政治制度(  )

A.继承了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B.具有 家天下 的基本特征C.基本原则为后世王朝所继承D.推动元朝大一统政局的形成

12.

宋徽宗曾对一位画家的作品——《斜枝月季》——大加赞赏,其大意是:月季花很少有人能画好,因为春、夏、秋、冬、早、晚的花蕊、花叶变化很大,全不一样。这幅《斜枝月季》,是春天中午时候开放的,画的花蕊、花叶,丝毫不差。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彰显格物致知的精神B.淡化写实,追求意境C.描绘了世俗社会风貌D.追求个性,超凡脱俗

13.

《明会要·职官二》记载:万历帝 遣内使至工部侍郎林如楚私寓宣敕旨,以奉御汪良德奏准修咸安宫也。辅臣言 明旨传宣,定例必由内阁下科臣,然后发钞。 ……突以二竖传宣(中旨)于部臣之私寓,则从来未有之事。向来建议诸臣,以旨从中出,犹且虑之,况臣等竟不与闻乎? ”据此可知,明朝(  )

A.中央权力运作具有一定程序B.内阁与皇帝的权力相制衡C.君主专制影响中枢决策效率D.皇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14.

表3所示是永乐年间明政府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部分大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表3

时间

国家

大事

永乐三年(1405

满刺加

王西利八儿速刺遣使奉金叶表朝贡,言愿内附为属郡,效职贡

永乐十年(1412

南渤利

王马哈麻沙附苏门答刺使臣入贡,赐印诰。终成祖时,比年入贡

永乐十五年(1417

古麻刺

遣中官张谦,赍敕携持诏书抚谕,赐之绒锦丝纱罗,赐以印诰、冠带、金钱、文绮

A.海上丝路得到大规模开拓B.民间对外贸易繁荣C.在海外推行郡国并行体制D.宗藩体系发展状况

15.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谕命编纂《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胜朝指明朝),表彰在明清战争中为明尽忠罹难死节者并追赠谥号,谕命国史馆将 大节有亏 的降清官员一律编入《贰臣传》。这些做法旨在(  )

A.适应统治中原需要B.赢得明朝遗老的拥护C.强化传统价值观念D.为清朝合法统治正名

16.

伏翼(蝙蝠), 齐人呼为仙鼠,仙经列为肉芝 ,古人称之为长寿之药。《本草纲目》指出,食用伏翼长寿的说法 乃方士诳言也 ,南朝陶弘景等人迷信前人讹说实乃迂腐。由此可见,李时珍(  )

A.在探求中药方面师古而不泥古B.对传统中医药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创新C.注重将实地考察和理论相结合D.博采众家之言 才成就了一家之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经略西域以前,西北地区的牲畜只是零星输入内地。自汉使访问西域各国之后,各国亦多遣使回访。西域奇物异人随之进入汉朝,这些使者以 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大鸟卵大抵是鸵鸟蛋,善眩人类似魔术师,很快这些魔术就被融入中原传统的觳抵戏中,大大丰富了 觳抵的变化和内容。此外,箜篌、胡笳、胡角、胡笛等西域乐器也传入内地。与之相伴的是两地乐曲的融合。东汉时,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胡风竟成一时风尚。

——摘编自王宇星《从金帛之路到丝绸之路:汉代丝路的物资及文化交流》

材料二
从早期的中西交往而论,战争的动力作用不可无视。战争是野蛮的,却也是开拓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推动力。人类对财富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往的不竭动力。无论是西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前138年)的张骞,还是东汉和帝时期西域地方政府出使大秦(罗马)的甘英,都肩负着政治、外交使命。海上出使也是如此,无论是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杨良瑶海路西行,还是始于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都是出于政治和外交目的的。从张骞通西域打开中西交往的官方通道之后,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稳定与互信,为丝绸之路的畅达提供了保障,也是和睦西部与边疆地区胡汉关系、维护边境地区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指南针以及领先的造船技术,也支撑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摘编自张国刚《传统丝绸之路的动力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辟对汉代社会发展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古代丝绸之路长期繁荣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文官体制结构中, 差遣 分立,身份等级与职任效能各成体系。这种品级(基本待遇、身份)与职位(权力、责任)分离的做法,使得对宋代官员的任用更加灵活,监督与激励手段更加丰富,这也是宋代官级制度逐渐成熟的表现。宋代文官队伍的入职与管理采用公平公正、开放又不失严密的科举制度,从多种路径选拔任用民间人才,为执政机关输入了一批了解民意、有能力、有作为的新鲜血液。平民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者得以参政,改善了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文官制度再认识》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宋代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并说明理由。(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中国传统测绘技术曾长期领先世界,到晚明仍有较大进步,但所绘地图不甚精确,关于西洋诸国了解甚少,更遑论美洲等地。在有识之人力求革新的明末, 耶稣会挟其科学东来,适当明清之际,其注意尤在君主及上流人,明之后,清之帝皆是也,清祖康熙,尤喜其算,测地量天,浸浸乎用之实地矣。循是以发达,则欧学自能逐渐输入
康熙帝令传教士张诚等推荐专家,购买仪器,于1708年开始全国的地图测绘工作。这次测绘在许多掌握测绘技术的传教士负责下,从长城开始,南到海南岛,北达黑龙江,东及台湾,西至西藏和新疆哈密以东(受准噶尔部叛乱影响),包括了关内15省和满、蒙、藏等民族聚居地,测得经纬点641个。历时10年的野外测绘工作结束后,开始了室内编图、拼图工作。到乾隆年间,清廷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即对哈密以西地区进行测量,获得哈密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的测绘资料。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清初的中国地图测量工作得以完成,于1762年编成《乾隆内府舆图》。这是包括北至北冰洋,南抵印度洋,西至波罗的海、地中海和红海的一幅亚洲大图。清代中后期及民国初年的中国地图均是依据这次测绘成果编制而成的。

——摘编自牛汝辰、林宗坚《明末清初我国测绘科技的人文社会背景分析——传教士与中国测绘技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西方测绘技术传入中国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概括清代前期测绘活动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大举内迁及北民南迁广受关注,但南人北迁现象则甚少被人留意。表4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较为集中的南人北迁浪潮的情况。

表4

时间

概况

公元196年曹操定都许昌之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颇有正统之义,加上当时曹操大举招揽人才,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尤以荆、益两州赴北者最多

263280

魏灭蜀、吴政权投降司马氏政权后,吴蜀两地的大批军政人物及有声望的世家大族迁居中原

东晋末年

政局动荡,诸将争权,不少宗室成员、大族士人牵连其中。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保全性命,流寓北土

宋泰始二年(466年)至泰始五年(469年)

刘宋统治集团内部的皇位继承问题引发波及全国的泰始之乱。驻守淮北的边将因叛乱失败,惧祸举城降魏,使北魏坐收淮北数城。北魏遂大举迁徙淮北民众至代北(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安家

南朝齐梁易代之际

以永元元年(499年)豫州刺史裴淑业率众举寿阳降魏为序幕,掀起了一次颇具规模的南人北迁浪潮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至绍泰年间(555—556年)

侯景乱梁后,除了宗室成员外,一些萧梁守将因不满萧梁的荒政而率众降北。554年西魏南下,攻占建康,南朝人口被掠至关中,上至王公、百官,下至士兵、奴婢等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刍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 南人北迁 现象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