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阜阳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95

一、单选题

1.

作为202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安徽磨盘山遗址,包括距今6200―5800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5800―5300年的崧泽文化、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至钱山漾文化、距今4000―2600年的夏商周文化等,是皖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的代表性遗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明起源于安徽C.中华文化多元多样D.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貌

2.

汉初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 令民铸钱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 吴邓氏钱布行天下 富埒天子 财过王者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 专令上林三官铸 ,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据此可知,汉朝货币政策(  )

A.意在改变经济凋敝的局面B.迎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C.随国家经济需要适时调整D.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

3.

有学者认为, 大一统 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指重视、尊重, 一统 是指一体、统一治理, 大一统 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4.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概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时期

发展概况

秦汉

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隋唐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宋元

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明清

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A.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研究领域B.着重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且应用性强C.研究方法注重典籍整理和科学实验D.研究内容侧重于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5.

抗战时期,钱穆先生奋笔编写《国史大纲》,并在序言中慨然指出: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意在(  )

A.引导国人多学历史B.深刻反思民族历史文化C.批评青年不懂国史D.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6.

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5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据此可知,当时清朝(  )

A.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B.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统治危机不断地加深D.自救运动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7.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其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此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畅销全国。这说明(  )

A.维新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C.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D.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8.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A.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B.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C.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丰硕成果D.军民团结奋战以抗击外来侵略

9.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与工业关系的变化情况。据表分析(  )

时期

关系变化

19491978

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

19782005

在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一五期间

(20062010

国家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

A.农业支持工业助推了国家工业化实现B.乡镇企业发展改善了国家工业布局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并逐渐反哺农业D.国家取消农业税全面消除农村贫困

10.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据此可知(  )

A.国际金融话语权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C.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外交的努力D.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11.

下图为亚非欧古代文明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特征B.古代文明起源深受地理环境影响C.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更优越D.古代印度文明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12.

《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为: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它适用于一切民族。据此可知(  )

A.万民法形成以后市民法就必须要退出历史舞台B.市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居民
C.市民法与万民法适用范围不同但法律精神一致D.万民法是整个欧洲的国际法

13.

下表所示为英国逐步成为棉花帝国的历程。据此分析,英国成为棉花帝国的主要原因是(  )

17世纪以前

英国的纺织业主要以毛纺织为主,人们很少知道棉布

17世纪晚期

印度棉织品大量涌入英国,英国国内毛纺织业制造商利益严重受损

1700

英国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这使英国工匠开始加大对棉纺织品的仿造以便获取财富

1765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85

建成了第一个瓦特蒸汽机作为动力的鲁滨逊纱厂

19世纪30年代

英国拥有全世界棉纺锭总量的五分之三,是棉纺织业最强有力的主宰者

A.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的推动B.民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C.议会下令禁止进口印花织物D.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掠夺

14.

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材料中所说的 这场革命 最有可能是(  )

A.尼德兰革命B.法国大革命C.德意志帝国统一D.俄国农奴制改革

15.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意在强调(  )

A.英国殖民统治自觉推动印度近代化B.亚洲的社会发展落后于欧洲C.应努力看到列强殖民统治积极作用D.先进生产力传播是客观趋势

16.

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据此可知(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2%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农业、工业发展落后而服务业发展迅速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发展程度正相关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逐渐失衡D.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二、材料阅读

17.

看图学史,悟史察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602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的世界地图

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此图在中国刊印后,一些士大夫斥其为 邪说惑众 ,并且攻击说: 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接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欧洲在地理学上有何进步性?指出材料二中地图的作者及其来华的主要动机。(6分)
(2)材料一到材料二地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地图绘制的时代背景。(9分)
(3)材料二中的地图为何被中国士大夫斥为 邪说惑众 ?综上所述,判断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西欧发展的走向。(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读史明理,顺理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概括材料主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题目确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9.

通史增信,互信驭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摘编自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

材料二
全球化为美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现在需要作出调整,以应对急剧的全球变化,如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不平等……,认识到美国必须超越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制定新的经济安排,以加深与合作伙伴的经济接触,如 印度——太平洋繁荣经济框架 ……正在创建一个强大的、有弹性的、相互加强的关系网。

——编自202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材料三
(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摘编自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今世界主题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