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天津市河东区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3)【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94

一、单选题

1.

表为古代世界不同地区文明的重要成果。这反映出古代文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君主专制制度、楔形文字、法典、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

尼罗河流域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神话故事

印度河、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佛教、史诗、数字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城邦、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希腊神话、哲学、神庙

A.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D.局部交流且相互影响

2.

辑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的《苏美尔王表》记录了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顺序和年代,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时期异乎寻常的长;有些国王考古证据丰富、完整,但在王表中却无一字记载。这说明(  )

A.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B.文献史料须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C.传世文献记载为真实历史的存在D.西方史学家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3.

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 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 。据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推动城市自治B.凸显雇佣关系C.强调地位平等D.存在契约关系

4.

恩格斯说: 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一扫而光……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 材料可以反映中世纪欧洲(  )

A.与古典文明失去关联B.基督教具有广泛影响C.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D.难以孕育出近代文明

5.

15世纪前,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们为了从东方大量输入香料,必须交付巨额黄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金银矿藏极其贫乏,没有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这使两国经济状况恶化加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在于(  )

A.东西方商路阻断B.市场需求的扩大C.商业革命的开展D.货币制度的变革

6.

疾病的肆虐导致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但这并没有成为美洲发展的瓶颈,欧洲人在非洲找到了解决之道。这一解决之道(  )

A.形成了罪恶的 三角贸易 B.彻底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C.导致了印度洋贸易的衰退D.为机器大生产解决了劳动力

7.

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 太阳中心说 ,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同一年,尼德兰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构造论》,论述了人的骨骼、肌肉、血液、神经等7大系统,是解剖史上的里程碑。二者都(  )

A.为现代科技革命准备了条件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C.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D.用实验方法进行了科学验证

8.

代议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中心,由少数代表通过讨论或辩论进行主要立法和行政决策的政治制度。17世纪后,英、美、法等国先后建立了代议制,但英国是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则是总统制。导致两国政治体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拥有限制王权的传统B.美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C.美国是脱离英国而独立的D.两国历史传统与国情不同

9.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870年,洛克菲勒开始组建垄断组织——美孚石油公司。工厂制和垄断组织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体现了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C.适应了电气化时代的需求D.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10.

1885年柏林会议后,英法德等国家纷纷让在非洲当地活动的商人、探险家担任 专员 或领事,利用各种手段与非洲人的酋长或国王签订协议,以示 有效 占领。这可以用来说明,柏林会议(  )

A.标志着殖民体系形成B.使欧洲列强矛盾激化C.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D.引发资本输出的盛行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妇女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支援军事、维持家庭生活,许多战前男性占主导的工作岗位都出现了妇女的身影。战后,德国确立了 妇女荣誉节 ,女性逐渐获得了政治选举权。材料反映出(  )

A.战争客观上促进女性地位提升B.大量妇女参战决定了战争结局C.德国工人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D.妇女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束缚

12.

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均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14年时,非洲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不平等的国际秩序B.列强间矛盾的缓解C.资本原始积累的加剧D.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 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埃及发生了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拉丁美洲出现了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是(  )

A.倡导以仁爱、非暴力为思想核心B.无产阶级领导了各国的运动C.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D.打击和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14.

1928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等技术教育,并提出改进第二等级学校的教学,使其毕业生具有升入高等教育的足够的基础知识。1929年又把原来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高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按其专业性质分别划归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这些措施旨在(  )

A.保障新经济政治能够顺利施行B.满足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C.完善教育结构层次促进高等教育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必备人才

15.

有学者说: 过去(冷战时期)对 模式 的理解,偏重于 普世性 甚至要成为唯我独尊的和强迫别人接受的一种 样板 ”。而当今既有 中国模式 ,也有 俄罗斯模式 印度模式 巴西模式 南非模式 种种。 该论述折射出当前(  )

A.全球化发展进程不平衡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D.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古代文明与人类发展
材料一

——引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来说,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重视伦理教化,希腊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主要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
材料二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美】帕尔默等著,孙福生等译《近现代世界史》

正是香料促使葡萄牙人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贸易网络:为了购买香料,他们需要印度纺织品,而为了买到纺织品,又需要在印度畅销的商品或金银。于是,他们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转口贸易……贸易范围遍及欧、亚、非、美四大洲,交易商品涉及欧洲的银、铜,印度的棉布,中国的丝绸、瓷器、麝香,日本和美洲的白银,非洲的黄金,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

——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以葡萄牙为代表的香料贸易给世界历史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①《联合国家宣言》(1942.1)

示例:历史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②雅尔塔会议三巨头(1945.2)

③《联合国宪章》签字(1945.6)

(2)二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模仿①的示例,从②、③中任选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