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墓里有成套的礼器如彩绘龙盘、石磬等物,而且河曲地带的三袋足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多种陶器、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石俎刀以及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等多元文明因素也都在此交会融合。这主要体现(  )

A.满天星斗 是早期文明特征B.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C.不同区域文化互动和文明演进D.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2.

表1为战国初期,李悝为魏文侯计算的农民家庭收支情况(以一家五人,耕田百亩计)。据此可知当时(  )

表1

总收入

支出

得粟共150

租税15

一年5人共食90

余粮卖钱共得1350

祭祀赛会用300

五人衣服1500

疾病死伤天灾赋敛等意外费用除外

A.农民一家可以自给自足B.授田于民势在必行C.井田制阻碍生产力发展D.基层人民负担沉重

3.

秦孝公时承认列国 卑秦 是莫大耻辱,秦惠文王时也并不自诩经济文化的先进,但是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甚至敢于在 等方面指斥六国君王,俨然以先进经济与优秀文化的传布者自居。材料认为秦始皇这一态度(  )

A.直接导致 焚书坑儒 的暴虐行为B.缺少对关东经济文化水平的充分估计C.表现出对丧失军事优势后的不自信D.是 以法为教 治国思想的外在表现

4.

图1是楼兰古国一座佛寺遗址中的壁画,它既有印度文化特征,又有浓郁的希腊罗马风格。此画(  )

图1有翼天使(2—4世纪)

A.反映佛教中国化的鲜明特点B.能印证丝路文化的传播轨迹C.凸显出楼兰古国的战略地位D.表现出写实的艺术创作手法

5.

宋代瓦肆有专供表演的 勾栏 ,在这里演出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如说书、讲史、杂剧、杂技、角抵、队舞、皮影等。市井俚俗的下里巴人之调,已与文人士大夫的阳春白雪之曲分庭抗礼。可见宋代(  )

A.文艺审美贴近生活B.世俗文化达到顶峰C.文化更趋向理性化D.各类艺术相互融通

6.

据河南部分地区地方志记载,明永乐年间,陈留县令徐正 置集场以通货,邑遂富庶,民咸怀之 。汝州温泉镇,旧有集市被废,清道光四年, 州守刘准复集,民皆称便,立感德碑 。据此可知,民众的感怀缘于(  )

A.对政治权力的敬畏B.集镇建设保护其财产C.对生活富足的满足D.地方治理便利了民生

7.

表2为中国近代政府为防疫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据此可知(  )

表2

时间

法律法规

相关内容或地位

1915

《传染病预防条例》

标志着我国近代卫生防疫立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18

《清洁方法消毒方法》

要求对公共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消毒

1928

《污物扫除条例》

《污物扫除条例施行细则》

规定了垃圾、秽水、粪溺等污物的处理准则

A.国人卫生思想发生了质变B.晚清政府防疫观念的变化C.中国近代防疫机制逐步发展D.西学东渐推进防疫制度健全

8.

1943年4—12月,《解放日报》分期连载了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的文章,梳理了从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在文学、数学、科技、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重拾中华民族尘封的历史记忆。此举旨在(  )

A.普及历史知识B.传承优秀文化C.消除民族隔阂D.适应抗战形势

9.

老解放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延安大学等院校,除了政治、文化和专业教学以外,都非常重视生产劳动知识的讲授,经常组织师生共同参加诸如种菜、纺线、收麦、开豆腐坊等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继续沿用这一做法,这主要是(  )

A.继承红色革命的传统B.弘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C.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D.培养社会主义的科技人才

10.

有研究者指出: 超级村庄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乡,又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城,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形态,工业和企业制度不仅进入了村庄,并且在事实上完成了与村庄的再整合。这种现象出现主要因为(  )

A.乡镇企业的崛起B.国家工业化的推动C.对外开放的影响D.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11.

9世纪前期成立的巴格达智慧宫承担了翻译局、图书馆、科学院等多种功能,后来又重金聘请了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他们经常举行各种学术报告会和辩论会。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B.实现帝国内各民族平等C.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D.直接推动欧洲文艺复兴

12.

中世纪西欧的君主常把香料当作薪俸发放给朝臣,或作为贵重礼品互相赠送。8世纪初,伦巴第国王柳特普兰德给一位官员的薪俸包括1块金币、1磅油、1磅鱼子酱及2盎司胡椒。这说明当时(  )

A.西欧农业生产较为发达B.东西方之间贸易规模有限C.西欧封建君主权力加强D.香料是贵族生活的必需品

13.

法国儒尔丹公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署临时合作协议,取得在广州和宁波开展贸易的特许状,前者需要向后者支付返程货物销售收入的5%,作为对华贸易特权转让费。双方签约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1698年B.1830年C.1858年D.1913年

14.

图2反映了一战后欧洲、中东政治版图的变化,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2

A.欧洲民族国家开始兴起B.民族自决原则得到贯彻C.大国利益主导欧洲秩序D.欧洲已分裂为两大阵营

15.

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的开采量从3100万吨增长到3.12亿吨,同期,天然气的开采量从91亿立方米增长到1560亿立方米。输出总额中,燃料和能源输出从1970年的15%上升到1985年的53%,仅输出石油的收入每年就高达160亿美元。由此推知苏联(  )

A.能源生产能力世界领先B.繁荣暂时得益于石油危机C.存在经济结构失衡问题D.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6.

进入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降低福利开支,减轻经济负担,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但每一次改革措施的提出和施行都有群体强烈抵制。结果,法国人既对自己的福利体系十分头痛,却也享受着也许自己都懒于计算的丰厚福利。这段话旨在说明(  )

A.政府对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B.福利制度导致阶级关系紧张C.科技发展推动大众思想解放D.法国面临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唐玄宗支持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封其为云南王,建立起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南诏初期的官制基本沿用唐朝官制,分兵、户、客、法、士、仓六曹,后期改为三托九爽制,其相称清平官,与大军将共决国事;地方有六节度、二都督、十睑(相当于州)。南诏向汉人学习了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其织品甚至可与成都织品比美。南诏以汉字为官方文字,另有 白文 ,即用汉字或对其笔画略加增损来记录语言。南诏王曾多次派王室、贵族子弟赴成都或长安就学。南诏王阁罗凤爱慕汉文化,命儿孙拜唐人为师。不少南诏人精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的诗被《全唐诗》收录。9世纪佛教开始盛行,至今还耸立在点苍山麓的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即为此时所建。此外,南诏的狮子舞在唐代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是唐宫廷十四部乐之一。

——摘编自王小甫著《世界帝国开明开放——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诏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的民族政策。(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重德精神

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行为都要符合道德规范。

务实精神

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无神论传统下,历来重视实际,讲求实用。

自强精神

积极向上,永不停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富有日新革新观念。

宽容精神

能够合理地对待大自然,能够团结各个方面的人,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爱国精神

肯定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摘编自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分析材料信息,任选以上两个方面,自拟论题,结合宋元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达成文)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新式工厂和商业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时间制度和职工考勤制度,各类传统商业店铺也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营业时间。这种工作时间制度有助于上海城市人口日常移动的时间规律形成,从而使城市日常活动的节奏更为明快,直接推动了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的近代转型。现代公共交通工具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加快了近代上海都市化的步伐。

——摘编自陈文彬《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材料二

表4各种交通方式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比较

项目

城郊铁路

航空

城市道路

轨道交通

能源消耗比

1.0

5.3

4.6

0.8

人均CO2排放

1.0

6.3

4.6

1.0

人均噪声污染

1.0

1.5

0.7

0.4

——摘编自秦应兵、杜文《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出现的原因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发展现代轨道交通的意义。(5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48年《英国国籍法》以法定形式赋予了以前作为公约约定的移民英国的权利,将这一权利授予了帝国及英联邦的绝大多数人。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反移民的民意开始占据上风,主要因为这段时期英国经济开始下滑,就业形势严峻。1962年通过的《联邦移民法》,对入境权进行限制,其目的是减少甚至杜绝非白人的新联邦公民移民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有意识地在文化方面由 同化 转向 融合 。1966年内政大臣罗伊·詹金斯明确表达: 在这个国家,我们不需要一个将所有人都变成相同模样的熔炉,因为这会使某些人误以为这是英国人刻板的例证之一。因此我认为融合不是平坦的同化过程,而是在相互宽容的气氛中实现机会平等和文化的多样性。

——摘编自于文杰、〔英〕W·M·艾尔德《英国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英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原因。(9分)
(2)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移民政策的特点。(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