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第二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66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 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但不知道中东人种了小麦和豌豆。南美人学会如何栽培马铃薯和驯养羊驼,但也不知道在墨西哥或地中海东部又发生了什么事。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从这些最早的出发点,农业开始传播。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文明区域性阻碍物种传播B.地理环境决定农业起源C.农业起源多元及独立发展D.农业革命是同时发生的

2.

下表为欧亚非地区1400——1800年的人口统计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14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人口统计单位:百万

时间

欧洲

亚洲

非洲

1400

60

235

——

1500

81

280

46

1600

100

375

55

1700

120

415

61

1800

180

626

70

A.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增长C.欧亚非地区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D.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

3.

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 大众消费主义 。当时的 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 体面商品 的人购买 奢侈品 ,使本来只买 必需品 的人购买 体面商品 造成上述消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带来了丰厚的利润B.追求时尚是当时消费的主流C.人们普遍存在着从众的消费心理D.机器生产导致国民收入提高

4.

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艰难地点设埭,用牛或人力助船过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税;此外还有桁渡税,桁即方便商旅贩客渡河而设的浮桥。据此可知(  )

A.政府重视商业发展B.经济重心加速南移C.南北水路交通受阻D.朝廷财政极度紧张

5.

下表是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

国家/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A.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迅速B.政治制度决定贸易兴衰C.多中心的贸易格局形成D.英法资本主义走向衰退

6.

2023年美联储在5月再次加息,这已是美联储连续第10次加息,这加剧了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B.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C.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7.

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朝代

统计年份

黄淮地区

长江—珠江地区

西北

总数

数目/

占比

数目/

占比

数目/

占比

数目/

占比

东汉

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

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B.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C.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D.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8.

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初,每年通过汴河(大运河—通济渠)调运东南地区的粮食不过一二十万石,而高宗以后平均每年为二百三十万石,最高时达四百万石。代宗时期(762—779年) 每岁所运,或至百余万斛(石)”。自文宗至宣宗年间(827—860年), 岁漕江淮米不过四十万石 。据此可知(  )

A.唐代粮食供给仰仗南方B.农业粮食生产出现波动C.漕粮运输决定王朝兴衰D.政治局势影响汴河运输

9.

如表是有关 文化 的词源解析。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词源解析

纹理,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

改变

并联使用

引申出以文教化之义

文化合成一个词使用

文治和教化

A.以人为本B.道法自然C.和而不同D.敬天保民

10.

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下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 仁义礼智信 。画中的日文对 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用可用于说明(  )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B.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C.文明开化 的成效显著D.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1.

表1是公元前7世纪一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的一些主张摘录。

表1

古希腊学者

主张

泰勒斯

是世界的本原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逻各斯是追求关于的理念,是心智中的最高级思维

据此可知,它们都(  )

A.强调知识的重要性B.推崇公德的构建C.提倡人文主义精神D.蕴合理性的精神

12.

15世纪欧洲人 发现 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的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

A.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B.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C.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D.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13.

下图是嘉峪关魏晋墓群中6号墓的壁画《采桑护桑图》。图中间画一棵桑树,一边画一采桑女,垂发至项,短衣窄袖,赤足;另一边画一男子,身穿红兜兜,弯弓射鸟。墓群还出土了若干绘着丝、绢、帛的画像砖。此类丰富的实物资料可以实证(  )

A.该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B.丝绸之路传播桑蚕业C.社会动荡使小农经济退化D.民族交融的进程加快

14.

1926年,英国《礼仪之书》对茶桌礼仪有如下记述: 女主人可能在众人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 由此可知,英国茶文化(  )

A.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B.风靡于英国上层社会C.融合了本土礼仪文化D.体现了妇女地位提高

15.

安立甘派 的托马斯·B·马考莱认为英国文化优越于印度文化,主张用英国文化取代印度文化;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主张继承并发扬印度文化,赋予印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争论本质上体现了(  )

A.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之间的对立和冲突B.马考莱的主张实际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种表现
C.提拉克借助传统文化激发印度人的民族自信D.英国文化侵略对印度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16.

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均有会徽设计。下列会徽体现了(  )

 

 

Bejing2008

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美国国旗

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

2008年中国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主体是中国印章)

A.体育文化的多源性B.不同制度的包容性C.人文精神的互鉴性D.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房拥挤和私自搭建房屋的现象大量存在,出现了早期的贫民窟。1831年和1832年,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共导致3万多人死亡。城市不断吸纳人口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一批批失业工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于全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寻找宣泄的途径,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价值观丧失的情形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持续恶化,使政府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干预,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最终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国家将郑州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之一。郑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1954年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筹建。1993年郑州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河南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十三五 规划》,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文化、产业、生态、设施等方面全面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张善奎、孙玉娟《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郑州城市发展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

——摘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设施匮乏,传染疫病流行,民众健康水平较低,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保护更新劳动力,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卫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也被上升到保家卫国的政治高度。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 爱国卫生运动 ,并成立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在主管机构设置上予以配合。在较低水平的城乡卫生环境条件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能够移风易俗,宣传全新的卫生观念,振奋国民精神,对提升国民体质和实现国家改造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

——摘编自李洁《新时代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促进全民健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习俗

汉代

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

待考证

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

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

禳除灾害等。

两汉

浙东地区

曹娥

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

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

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

陈临

荆州等地

屈原

魏晋

南北

吴越地区

勾践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

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

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

伍子胥

三晋故地

介子推

南方地区

屈原

隋唐

宋元

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

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

盛大、热闹。

明清

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

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习近平的文明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

2019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0214月博鳌亚洲论坛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

2023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提示:若论述中华文明特性可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