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园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开始在美国流行,此后相继出现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多种类别。国内最早提及森林公园的报刊是1905年留日回国学生主持的《大陆报》。晚清出使人员已观察到西方各国城郊广设园林,并
“讲求种植之法
”。1919年,留美归国后即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的孙科撰写《都市规划论》,在其领导下,广州市自1921年成立市政厅以来,积极筹设市内公园、添植树木。自1931年起,国民政府先后三次下令全国主要城市筹建森林公园、栽植树苗。同年7月,北平市政府令社会局核查适宜之地,后协商在天坛、先农坛、日坛、地坛设森林公园。在民初市政改革期间,其中几处已先后设为公园,均向市民开放。在时人看来,国民政府在城市内外的植树造林运动,大体是
“说而不行,行而不远,敷衍门面
”,故常有
“年年植树,无日成林
”之叹。
——摘编自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森林公园作为国有林场的
“林副产业
”而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森林公园的诞生便是国有林场对经济利益追逐的结果,这样的价值导向直接指引森林公园走上了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将经济利益作为追逐的首要目标,相关建设也都以旅游产业
“吃、住、行、游、购、娱
”六大要素为导向,表现出明显的旅游目的地的特征。1998年,林业发展战略转型后,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始推动森林公园建设与地方发展规划的有机融合,森林旅游博览会和森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推动森林公园逐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森林公园作为
“满足人们生态文化需求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
”和
“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提出并开始付诸实践。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强化了森林公园
“禁止开发区域
”和
“自然保护地
”的性质,森林公园的自然保护地属性基本确立。
——摘编自王娜《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的嬗变逻辑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森林公园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森林公园的嬗变路径,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