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西省多校联考高二第二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9

一、单选题

1.

周朝国号 既为地名,又为族名。周初诸侯之显耀者皆称 ,古代 通,为父称。这表明周初(  )

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

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汉代以 孝悌 作为取士最重要的标准,是根据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的逻辑推衍出来的。而汉代从对 的重视到 举孝廉 制度形成的过程,也是 社会的伦理秩序与一般性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接 的过程。余英时意在强调,汉代(  )

A.政治与伦理同构B.治国注重传承与创新C.取仕政策的调整D.儒学理论体系政治化

3.

东晋时期,大臣孙绰撰《喻道论》,直言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 。名僧慧远说: 悦释迦之风者,还以 奉亲 敬君 为先 。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思想正统地位被动摇B.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C.国家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D.士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4.

宋太宗时代,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 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 。大臣文彦博公开对宋神宗说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话语。宋人诗云: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宋朝(  )

A.商业发展冲击社会传统观念B.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C.士人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化D.重文轻武 的风尚逐渐形成

5.

清朝前中期,因冀、鲁、陕、晋以及广东缺粮严重,川、湘、东北、台湾已成为粮食基地。因而,粮食长距离运销量已三倍于明朝。但是,粮食交易在总商品量中所占比重仍属有限。这表明该时期(  )

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导致粮食危机B.南北区域间长途贩运已占据主导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促进边疆开发D.粮食运销状况深受市场需求影响

6.

英国人马丁在其《中国:政治、商业与社会》开篇致英女王献辞中写道: 几乎奇迹般地维持2000多年的庞大帝国,现与陛下政府以及欧洲两个最强大的君主(法、俄君主)结成了友好联盟——长时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中国现被纳入西半球的社会契约之中。 马丁所述 社会契约 的签订(  )

A.适应了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的需求B.使中国开始滑向半殖民地深渊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平等地位

7.

1906年3月,清廷批准学部宣示 教育宗旨 折,明确将 国文 历史 等科并列,并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的课程名称。同时强调 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族意识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C.使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D.受到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

8.

下表是某学者对1920年和1936年中国国内市场商品值的估计(包括外资在华工业,外资厂约占中国境内工厂产值的35%)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

1920

1936

当年价格亿元

比重(%)

当年价格亿元

比重(%)

农业产品

39.08

42.3

75.33

44.8

手工制造业产品

29.75

32.2

43.86

26.1

近代制造业产品

8.83

9.6

28.31

16.8

矿冶业产品

2.91

3.1

4.96

3.0

国内生产商品合计

80.57

152.46

进口洋货

11.88

12.8

15.61

9.3

全部商品总计

92.45

100

168.07

100

A.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广泛共识C.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D.传统经济迟滞了近代化进程

9.

1942年5月,日本参谋本部对中国战场分析道: 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降为次要矛盾B.日军的军事进攻和防御力量日渐衰弱C.敌后根据地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 工业西渐 发展战略体现出我国建立国家自主工业体系和破除内陆工业 空白 的宏观部署。1978年后,我国实行 东部优先发展、先富带动后富 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效率优先的发展策略、从东到西的差异化区域战略布局,使得国家生产力得到迅速释放。据此可知,我国(  )

A.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B.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新生政权相结合C.经济建设兼顾国防安全和经济布局调整D.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11.

新石器时代初期,尼罗河流域开始种植的大麦和部分品种的小麦是从西亚传入的,后沿尼罗河走廊传至东非的苏丹、埃塞俄比亚,并沿海岸传播到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大麦和小麦在非洲的传播(  )

A.得益于班图人的不断迁徙B.体现出印度洋贸易的繁荣C.是区域文明间交流的成果D.使古代非洲文明走向统一

12.

有学者说: 英格兰因将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引进而显示出王权主导的政治特色……在封建制最为盛行的法国,国王的权威日益强化, 最终走向专制主义 ”。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A.封建制度支撑王权的积极意义B.教会和世俗权力间既斗争又依存C.民众的政治信仰危机开始出现D.城市是王权强化的重要依靠力量

13.

1350年前后,欧洲遭遇了封建制度瓦解和黑死病肆虐的双重打击,出现了秩序崩溃、道德沦丧、积贫积弱、愚昧无知等 封建主义总危机 的症候,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并被赋予了阻遏欧洲衰败的时代使命。该时期 知识分子的觉醒 (  )

A.促使人类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B.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C.反映出非宗教理性时代的来临D.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14.

16世纪,富有的欧洲银行家们组织了很多合股公司,这种合股的方式吸引了各种分散的人——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及约克郡的地主,将他们的储蓄金投入各种商业冒险事业,从而能轻而易举地动员起欧洲资本投入海外事业。这些合股公司的出现(  )

A.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B.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C.契合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要求D.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15.

列宁指出: 不管我们怎样觉得商业领域距离共产主义很遥远,但正是在这个领域,我们面临着一项特殊任务。 晚年他多次提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使俄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是列宁对现实的思考和政治策略C.清除了工农之间的分歧和矛盾D.旨在建立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

16.

下图所示为国际格局转型框架下的 颜色革命 模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大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B.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相互依存C.冷战思维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D.核威胁改变了大国博弈关系实质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出处

史料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
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后晋]刘昀《旧唐书》

史料三品已上,大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小科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绸,其色黄……流外及庶人服绸、、布

材料二
到了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山西潞安、四川成都等少数城市以及华北个别地区还保留着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但它们在全国丝织品市场中的地位远不及江南。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 虽僻远万里,然苏杭新织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 。时人张翰说: 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指出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在探究唐代丝织品用途方面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解释。
(2)指出材料二中明代丝织品国内市场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通过政治宣传、组建政治团体、开展思想论战积极推动维新变法。20世纪初,在革命派的持续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推出一系列 新政 ,如废科举、设学校、设工商部,颁布提倡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一些办法。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派,一次又一次组织革命团体、开展政治宣传、发动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尽管他们寄予无限期望的多党政治、责任内阁、临时宪法被袁世凯撕得粉碎,但是毕竟使中国政治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的抵制日货运动中,上海日货厂店中的中国工人几乎全部罢了工。1916年,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天津各业工人们组织了 工团 ,领导了罢工斗争和示威游行,获得各地各阶层人民的同情支援。

——摘编自徐军《中国近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为适应不同的斗争环境,数次调整土地政策,农民因土地问题的解决而加入革命队伍,支援抗日前线。同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给予民族资产阶级以政治权利的政策……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西方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而是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贯彻群众路线自上而下地引导民众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争取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以国家大局为重,立足于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 群众 的内涵。

——摘编自陶砥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互动关系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政治参与的历史经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园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开始在美国流行,此后相继出现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多种类别。国内最早提及森林公园的报刊是1905年留日回国学生主持的《大陆报》。晚清出使人员已观察到西方各国城郊广设园林,并 讲求种植之法 。1919年,留美归国后即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的孙科撰写《都市规划论》,在其领导下,广州市自1921年成立市政厅以来,积极筹设市内公园、添植树木。自1931年起,国民政府先后三次下令全国主要城市筹建森林公园、栽植树苗。同年7月,北平市政府令社会局核查适宜之地,后协商在天坛、先农坛、日坛、地坛设森林公园。在民初市政改革期间,其中几处已先后设为公园,均向市民开放。在时人看来,国民政府在城市内外的植树造林运动,大体是 说而不行,行而不远,敷衍门面 ,故常有 年年植树,无日成林 之叹。

——摘编自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森林公园作为国有林场的 林副产业 而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森林公园的诞生便是国有林场对经济利益追逐的结果,这样的价值导向直接指引森林公园走上了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将经济利益作为追逐的首要目标,相关建设也都以旅游产业 吃、住、行、游、购、娱 六大要素为导向,表现出明显的旅游目的地的特征。1998年,林业发展战略转型后,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始推动森林公园建设与地方发展规划的有机融合,森林旅游博览会和森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推动森林公园逐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森林公园作为 满足人们生态文化需求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 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提出并开始付诸实践。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强化了森林公园 禁止开发区域 自然保护地 的性质,森林公园的自然保护地属性基本确立。

——摘编自王娜《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的嬗变逻辑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森林公园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森林公园的嬗变路径,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其发展而发展。科学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平衡的,但是在实践上和空间上它也有自己的规律性。科学发展的不平衡过程中就存在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现象。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王国成《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文化背景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 近代世界科学的发展 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