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9 浏览数:153

一、选择题

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份文献的历史地位是(  )

A.确定了国旗国歌B.起临时宪法作用C.具有民法的性质D.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

下图所反映的战争的胜利(  )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B.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

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4.

下侧材料可用于研究(  )

1951年,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的困难,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迅速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A.农业合作化的背景B.农业合作化的过程C.手工业合作化的结果D.手工业合作化的意义

5.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B.一五 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 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D.一五 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51年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受到西藏群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场景

A.解放中国全境B.改革土地制度C.巩固新生政权D.打开外交局面

7.

下图是《人民日报》1956年刊载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用于研究(  )
202407251014208950

A.土地改革B.一五 计划C.三大改造D.国企改革

8.

某同学听长辈讲述一段生活经历:为了完成钢铁产量的高指标,农村也兴建小高炉大炼钢铁;粮食产量放高产卫星。这段经历属于(  )

A.土地改革时期B.大跃进 时期C.文化大革命 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9.

某学校开展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的主题教育活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学校组织观看的一部电影是(  )

10.

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就被认购一空。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B.乡镇企业的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包产到户的实行

11.

以下是我国 对外开放进程 示意图,其中①处应填写(  )

A.兴办4个经济特区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C.进行西部大开发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粮票和油票。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这表明了(  )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计划经济体制建立C.小康社会全面建成D.市场经济时代到来

13.

下侧文字是某位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节选,他是(  )

千里跃进大别山……………………83

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266

推动农村改革………………………319

南方谈话……………………………514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彭德怀

14.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下列属于 改革开放 以来的流行语有① 最可爱的人 时间就是金钱 一带一路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

下侧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空白处应填写(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C.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16.

改革开放后,被誉为 一夜崛起的城市 是(  )

A.深圳B.上海C.广州D.厦门

17.

老师在课堂上列出如下板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梦宏伟蓝图 。据此判断,他教学的课题是(  )

A.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B.现代中国农村的巨变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8.

如图漫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全面深化改革B.全面从严治党C.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

神威·太湖之光 超级计算机、 蛟龙号 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中国天眼 等,这些重大科技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开放B.创新C.协调D.共享

20.

阅读历史教科书要关注单元主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标题可以概括本单元主题的是(  )

第四单元

12  民族大团结……………………60

13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65

14  海峡两岸的交往………………70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D.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们秉持 两岸一家亲 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两岸一家亲 的前提和政治基础是(  )

A.坚持三民主义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坚持经贸往来D.保持两岸三通

22.

有学者认为,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中国在亚非地区打开外交局面的历史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B.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努力

23.

某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下列可以放进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周恩来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视频:《影像中的百年党史——尼克松访华》
③照片:《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④文件:《 一带一路 贸易畅通合作协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4.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造福世人,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更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是(  )

A.王进喜B.杨利伟C.袁隆平D.屠呦呦

25.

下侧是学生为参加历史展览设计的展板。该展板的主题是(  )

1956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64  电影《英雄儿女》上映

1986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

2012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A.救亡图存B.祖国统一C.文化繁荣D.科技进步

二、材料题

26.

长安街
材料一 天安门城楼上的宣告

194910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

(1)写出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材料二 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
场景一 1949年10月1日
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以陆军为主,空军和部分兵种还在组建中,军种单一),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基本来自缴获的 万国牌
场景二 2019年10月1日
受阅部队包括陆、海、空、火箭军等多军种,涵盖装甲兵、防空兵等多兵种。阅兵中,包括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一系列高精尖武器装备均是我国自主研发。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场阅兵反映出的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人民军队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三 京西宾馆内的决策

京西宾馆内会议室一角

京西宾馆坐落在西长安街延长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重大决策的诞生地197812月,中国共产党在此召开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会议的名称及历史地位。
材料四 长安街上的重要建筑(部分)

名称

简介

故宫博物院

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藏品得到极大丰富。

人民大会堂

1959年工,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均在此召开。

首钢滑雪大跳台

北京2022年冬奥会比赛场地。大跳台设计运用了新型特殊性能钢材大型构件高精度装配建造技术,实现了工业遗产与现代科技的创新结合。

北京CBD中心区

又称北京商务中心区,聚集了1万多家外资企业,目前正在此积极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4)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 四个中心 ,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参照示例,从材料四中任选除示例外的一处建筑,说明其如何体现北京城市战略定位。
【示例】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它展现了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27.

新中国建设成就
材料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

领域

成就部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组装成功。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生产出来、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建成投产。

1965年,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原子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设成就所属的领域。
(2)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建设成就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领域,运用相关史实对这一结论加以说明。
材料二 照片中的人

1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

2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3 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

(3)照片中的人见证了历史关键的一刻,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和进步,仿照示例,从材料二中任选除示例外的一幅照片加以说明。
【示例】图3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图3见证了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摘选)
铁人精神,是指 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的爱国主义精神;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的忘我拼搏精神;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艰苦奋斗精神…… 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
脱贫攻坚精神,是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是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28.

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影响力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谈谈这一内容与其他宗旨或原则的关系。
材料二 邓小平着眼国家发展全局,审视世界大势,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创造性用于处理国家统一难题,用谈判的方式把国家统一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坚持制度创新,把两种原本对立的制度融入一国,坚守 一国 之本,善用 两制 之利,和而不同、互济双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 一国两制 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所体现的创新之处。写出 一国两制 成功实践的相关史事。
材料三

党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国际影响力部分

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呼国际社会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

2020年中国实现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2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是指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人员最多的国家,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两则材料(写序号),自拟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加以简要说明。

主题

序号

说明

材料四 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发之所以能够产生深远国际影响、凝聚广泛国际共识,关键在于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把中国人民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利益更好统一起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新的贡献。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产生深远国际影响的原因。

29.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1 照片: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 1981年,《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地铁一号线正式运营

3 照片:2006年,第一条通往西藏腹地的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1)材料一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_。(写序号)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二 京九铁路是北起北京,南接香港九龙的 大动脉

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南部的2400千米中,仅有京广、京沪两条铁路连接南北。买票难、运货难、沿线革命老区脱贫难,铁路运输瓶颈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9691日,京九铁路赶在香港回归前正式通车。如今,京九铁路已成为沿线人民的幸福线、经济线、发展线。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京九铁路开通运营的意义。
材料三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里程表(单位:万千米)

年份

公路总里程

高速公路总里程

铁路运营里程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

定期航班航线里程

1949

8.08

0

2.18

0

1.1

1988

99.96

0.01

5.62

0

37.38

2010

400.82

7.41

9.12

0.84

276.51

2020

519.81

15.50

14.63

3.79

942.63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化。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