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青海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2

一、单选题

1.

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2.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采用圆署会议决策某一事项。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会议结果以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议定。同时,行省官员还要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确立(  )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B.防止了行政官员的腐败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3.

1924年,孙中山在北伐宣言中说道: 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反革命之根株乃得永绝,中国乃能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独立之国家也。 该宣言表明孙中山意在通过北伐战争(  )

A.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B.巩固国民政府的统治C.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D.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4.

从1953年到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5%,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达14.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C.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5.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在西亚、北非,希腊语得以推广与传播,希腊样式的城市出现了70多个。在这一时期,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这说明(  )

A.帝国扩张促进文化的交流B.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的政策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6.

苏丹 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拥有 哈里发 (安拉使者的继承者)的称号。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赋予了人民无限权利B.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C.实施了封君封臣制度D.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7.

15世纪末,欧洲人 发现 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的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

A.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B.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C.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D.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8.

如表是17世纪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中的部分条款。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上法律实施之僧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自由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A.民主共和制度已经确立B.分权制衡原则被破坏C.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D.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9.

1765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用于纺纱的珍妮机,1784年工人科特偶然发明了冶铁的搅炼法,1785年徒工出身的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棉纺织生产。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  )

A.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大B.实现了机器取代手工生产C.来自于生产经验的总结D.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10.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个 新阶段 是指(  )

A.从空想到科学B.从德国到世界C.从实践到理论D.从苏联到欧洲

11.

1884年,英、法、比、德等欧洲15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并签署了《柏林会议总议定书》。其主要内容为:一是划定刚果自由贸易区,及其保持中立;二是维护刚果河、尼日尔河的自由航行;三是确立有效占领原则;四是比利时国王以个人名义占有刚果河流域,称 刚果自由邦 。这一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B.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的不平等性C.体现了非洲国家的主权意识淡薄D.彻底解决了列强殖民非洲的矛盾

12.

下面分别为英、法、美、德、俄五国一战前部分工业数据及殖民地面积统计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国家

万吨

778

468

3180

1760

491

亿吨

2.92

0.4

5.3

2.772

3.6

制造业全球份额(%)

13.6

6.1

32

14.8

8.2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3350

1060

30

290

1740

A.美国已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C.传统国际秩序的难以为继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转型

13.

基辛格曾指出: 慕尼黑不是单一事件,而是自1920年以来的一种态度,日积月累后的结果。十多年来德国一步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最后是一连串的决定,终于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上述观点(  )

A.深刻揭示了 二战 爆发根本原因B.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C.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D.明确了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

14.

1947年,美国在 反对共产主义扩张 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可见,冷战的特征之一是(  )

A.竭力避免武装冲突B.局限于欧洲地区C.意识形态色彩强烈D.美国掌握主导权

15.

有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时期时说: 这一时期,苏共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革设计既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又缺乏总体上的判断与把握……他的统治集团已基本上丧失了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丧失了其应有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沦为一个老朽腐败的特权集团。 由此可知, 这一时期 是(  )

A.斯大林时期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C.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16.

二战后初期,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制和组织不断涌现,对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组织的建立(  )

A.适应了美国霸权主义的需要B.有利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C.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D.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之前,世界历史上发生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件,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深刻认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也悄然改变了中国的道路选择。一个是爆发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贪婪面目,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根源。另一个就是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陈独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另一位代表,他创办刊物、组织团体、撰写文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此外,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发表文章、翻译著作。

——摘编自房广顺祁玉伟《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材料二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编自《人民日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两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说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进程中积累的经验。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欧各国为了得到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他们迫切希望绕过地中海开辟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商品经济在西欧迅速发展以后,西欧各国迫切需要铸造货币用的贵金属。但是,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的150年间,西欧的金矿、银矿不仅逐渐减少,而且还有大量的资金流出欧洲。到15世纪下半叶时,西欧各国商人普遍对黄金发生了炽烈的渴望。另外,《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传播以后,西欧的上层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风潮—— 拜金狂

——摘编自刘景珍、傅利华《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的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技术、工艺品等远销世界各地,赚取丰厚利润。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向东流动时,所经地区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冷战结束,两个平行市场亦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跨国公司也得以快速发展。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获得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在世贸组织的协调运作下,世界经济贸易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摘编自陈江生《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中国机遇》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分别为5.2%、3.8%、3.2%和3%; 南方国家 北方国家 的平均经济增速差值分别为0.1%、1.7%、0.2%和0.8%。进入21世纪的前二十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则为3%和2.4%;南北平均经济增速差值则为4.6%和3%。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中,由于资本和劳工利益分配的失调,使劳动者反抗资本的现象逐渐增多;而部分大国认为自身利益受损,使其参与原有经济全球化模式的热情逐渐下降,并欲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来实现本国经济安全。

——摘编自宋国友《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英、法、美、日等国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下面为构成该体系的主要条约及其内容。

时间

条约

主要内容

1919

《凡尔赛条约》

一、通过国际盟约,成立国联。

二、重划德国疆界,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

三、限制德国陆军规模,禁止其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不得拥有陆海军航空兵。

四、德国应偿付与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关税不得高于他国;境内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对外国军舰和商船开放。

五、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日本。

1921

《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领地的权利。

1922

《五国海军条约》

规定美、英主力舰吨位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美、英、日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

1922

《九国公约》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中国在全国境内实行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原则;除同意撤销部分外拓电台及英、法交还威海卫和广州湾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

根据材料的全部或部分,围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