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二第二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1

一、单选题

1.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相关的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山东淄博徐姚村遗址出土夹炭工艺的陶器B.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陶C.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D.湖南澧县龙头山出土的陶罐陶钵

2.

史载,颜渊曾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这体现了孔子(  )

A.仁与礼的思想B.兼采 的理念C.人文主义思想D.法后王 思想

3.

唐朝时,刘晏主持理财工作的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的作用,革除国家财政的积弊,效果明显;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 国用未足 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 人不加赋,所入仍旧 的成效。由此可知唐朝后期(  )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理财型官员顺应社会需求C.国家实力日益强盛D.统治者比较关心百姓疾苦

4.

宋人在《圣朝名画评·序》中说: 观画之法,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此乃定画之钤键也。 北宋《宣和画谱》对那些只提供感官享受、娱人的画作评价很低。这反映了当时(  )

A.写意画成为绘画主要题材B.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艺术的发展C.风俗画的地位低于写意画D.儒学的发展影响绘画的鉴赏标准

5.

1488年,明朝下令全国实行均徭法,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 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 。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官营手工业发展B.封建等级的消除C.小农经济的解体D.商品经济的发展

6.

19世纪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大规模战争,其中某次战争不仅对中国货币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导致全国性钱荒危机的爆发,还直接影响到洋务运动的走势。这场战争后(  )

A.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C.中外反动势力逐渐勾结在一起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7.

依据此表,可以得出(  )

1911—1923年日本自行车输入中国状况表

年份

1911

1914

1917

1920

1923

总值单位:关平两

20209

48154

100917

181896

66417

占中国进口比

19.76%

31.80%

71.8%

52.62%

19.10%

A.日本长期独占了中国商品市场B.群众性反日斗争效果不明显C.数据变化与国际局势密切相关D.中国民众出行方式根本改变

8.

某战役后,蒋介石致贺电:“……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除电饬其他各战区积极出击,以策应贵部作战外,仍希速饬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民国二十九年九月)”据贺电可知,此次受嘉奖的战役(  )

A.充分体现国共两党精诚合作B.扭转了中国抗战不利局势C.坚定了中国人民获胜的信心D.配合了太平洋战场的抗日

9.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初,全国有3000家企业进行了厂长负责制试点;到1988年,全国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已占国营企业总数83.2%。这说明(  )

A.厂长负责制得到广大职工认同B.市场经济有力助推国企改革C.厂长负责制达到了预期的成效D.城市改革迈出了有序的步伐

10.

公元8世纪,罗马颁布的《法律选编》,正文共18章,其中第1到第16章分别为人法(婚姻、监护、继承等法)和物法(抵押、合同、借贷等法),第17章为刑法,第18章为公法。这说明罗马法(  )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B.强调维护平民的权益C.适应帝国扩张需要D.侧重于缓和阶级矛盾

11.

9世纪起,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庄园土地被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不少是农奴。11世纪以来,封建依附农民向封建主交纳的货币有所增加,有时甚至取代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这种变化说明(  )

A.农民(农奴)负担有所减轻B.农民(农奴)与封建领主矛盾缓和C.人文精神推动西欧庄园改革D.封建剥削形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2.

1307年,法国全境的圣殿骑士突然被国王腓力四世逮捕,大团长在狱中被迫承认 莫须有 的罪名。法王下令傀儡教皇克雷芒五世在欧洲追捕骑士团成员,并最终解散该团。教皇曾要求将圣殿骑士团交予宗教法庭审判,但遭法王拒绝。这一现象(  )

A.说明封建国家的王权增强B.源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破除了教会对王权的制约D.使法国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13.

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一些社会现象,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故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居住在伦敦,二是回到赫尔斯通(南方农业小镇)自己的家里,其三便是迁移到米尔顿(北方工业城市)以后,她从家庭逐渐走向社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自身对家庭对周围人的影响也不断加强。该作品反映了(  )

A.当时反封建的社会状况B.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C.英国妇女外出活动显著增多D.工业革命的社会状况

14.

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往往对许多与它们有直接对应关系的文官集团的要求给予特殊的考虑,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些法律的解释权交给文官集团,以减缓总统权力扩张的压力。这表明美国文官制度(  )

A.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B.受到政党分肥制的影响C.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D.使国会权力受到了削弱

15.

二战后,为了有效开展对外宣传战,美苏双方先后创建了专门机构来负责策划、实施、协调和评估对外宣传战,向对方阵营发起了宣传攻势,试图以此击垮对方,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这说明(  )

A.舆论宣传是最有效对抗手段B.舆论左右美苏争霸的结果C.美苏争霸双方当前处于均势D.美苏都谙熟现代外交手段

16.

2023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第十次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票数获得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迅速实现停火、释放被扣押者、确保平民安全以及重启和平对话。这项由阿拉伯国家联盟倡导的决议,虽然遭到美国、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反对,但得到了153个成员国的赞同,最终还是通过了。这说明(  )

A.联合国大会决议具有强制性B.维护世界和平得到各国支持C.全球治理体系曲折中寻发展D.第三世界国家地位日益突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代表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自1804年颁布实施以来,距今已逾两百年发展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民法典,开创了近代民法历史;《德国民法典》则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代产物,自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以来,距今也超过了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两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体现着大陆法系的立法特点和主要原则。

——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比较》

材料二
1902年,清廷下令修订现行律例,要求 按照(与列强)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此后七八年间,颁行了《公司律》《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编成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等。1906年,清廷改革官制,仿西方 三权分立 之意,明确大理院 专掌审判 。1907年,命在京师和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分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等审判厅,于各审判厅内增设相应的检察机构。清政府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 司法独立 ,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并用近代化视角分析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过程

时间

重要事件

发展概况

15世纪末—18世纪

B

逐步形成

1819世纪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

范围扩大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最终形成

材料二
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程中,世界经济的增长与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世界各地区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是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显然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矛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与B处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特点与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臣僚说:比年以来,江浙之间差役为民害。不顾有田者其说,有二保伍之法。盖仿成周比间族党之遗意,不过便之讥查烟火盗贼,以保守乡井,而已法弊滋久。既使之督税赋矣,又使之承受文判;既使之治道路矣,又使之供雇船脚;既使之饰传舍矣,又使之应办食用。役使即同于走卒,费耗又竭其家赀。民不堪命,而官吏晏然为之,此为一害也。一都之内,膏腴沃壤半属权势。近年虽有限田之文,县道安得而侵之。中下之产役次频,并且如甲有物力一千贯,乙有物力七百贯,则甲替而差乙。无可选者,又于得替人轮差。每遇轮差,公行贿路,奸吏肆巧旋为升降,万一获免,已被重困,此为害二也。 下户畏避,多致流徙

——摘编自汤文博《宋代农村经济的赋役博弈问题——以江南东路为例》

材料二
摊丁入亩 这项制度康熙曾在广东试行过,但是推行起来并不是非常顺利,雍正登基之后,将 摊丁入亩 正式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变革措施。但是,这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开始也是遭到了当时多富户豪绅的强烈反对。浙江巡抚李卫精明能干,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他深知 摊丁入亩 对于最为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是相当具有益处的。
在李卫采取的严厉措施下,由富户豪绅群起闹事的风浪迅速得到了有效平息。制度因而在浙江全省得到了顺利地推行和实施。继浙江之后,在雍正年间,其他如福建、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均陆续实行了 摊丁入亩 制度。

——摘编自于青《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考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当时 差役为民害 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 摊丁入亩 制度在浙江能够实施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的沿海工厂内迁运动,是中国近代光辉而灿烂的一段历史,也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中国近代经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37年8月开始,内迁工作陆续展开,内迁的地点也从最初的武汉转移到四川、贵州一带,再到后来的湘西、云南等地。到1940年6月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基本结束……内迁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八·一三抗战到上海失守,此为内迁的发动期。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此为内迁的高潮期。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落,此为内迁的结束期。当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晏阳初将内迁这一事件喻为中国实业界的 敦刻尔克大撤退 。当时英国驻华大使克拉克·卡尔赞道 中国工业由沿海迁往内地,历经艰险而能有今日之成绩,足证中国抗战大业已有坚实基础

——摘编自张俊飞《试谈抗战时期我国沿海内迁工作》

材料二
二战时迁渝迁川的工矿企业,都是当时工业的精华,它们的集体到来,使得重庆数年之间担负起大后方工业中心的重任。姑举数例如下:新民、新中、中华等内迁机器工厂,被誉为抗战时期后方机器工厂之中坚分子;美亚绸工厂是中国最大的丝织工厂;龙章造纸厂开中国机械造纸之先河;大鑫钢铁厂在当时被中共副主席周恩来题词赞为 大鑫厂的生产已为我民族工业打下初步基础

——摘编自谭洪安《工业内迁血脉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工业内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