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西省高二第二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1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三晋、西秦文化和东方的邹鲁文化、田齐文化,皆属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以老子为代表的南方道家文化,属于淮河流域的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巴蜀文化则属长江流域的文化。这表明这一时期(  )

A.文化多元并带有地域性特征B.华夏认同已经开始出现C.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D.中原文化具有核心地位

2.

公元前98年,汉武帝在大司农下设 斡官 ,负责统管酒类专卖事务。官府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私营酒坊负责酒类酿造,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自此,民间不得私自酿造酒。这一做法(  )

A.减轻了农民生活负担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造成了商业凋敝衰败D.实现了全国市场管理统一化

3.

在《唐律》中,对于以尊犯卑的情况,如果犯罪者与被害者的血缘关系较近,那么处罚就会相对较轻;反之,如果血缘关系较远,处罚就会相对较重。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德主刑辅理念B.维护了儒家伦理秩序C.削弱了道德教化作用D.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

4.

元朝自1271年建国起到延祐二年(1315年),即从内部关上了那扇科考大门。但一部分读书人 乃更沉潜性命之学,手编诸经传注,汇秤先儒格言,其精义奥旨,融贯演绎 。据此可知,元朝停废科举(  )

A.加速了自身政权的灭亡B.旨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C.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使程朱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5.

据统计,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财政收入约为350余万两白银,支出则为380余万两白银。到万历十二年十二月, 皇上御极十三年,太仓粟可支七年,银亦可支二年。 这表明 一条鞭法 的实行(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给明朝财政状况带来转机D.加重了农民徭役负担

6.

1888年《日本国志》书成,上呈至总署,却被束之高阁。无奈之下,黄遵宪于1895年自费刊印,该书印行问世之时已是《马关条约》签订数月后;一经流传,即享誉海内外。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国人师法西学心态发生转变B.外交官员难以施展个人才能C.清廷仍坚守传统的宗藩外交D.思想禁锢必然导致甲午战败

7.

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的第一期,陈独秀指出 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为取得新青年之资格也 。他在赋予新青年时代先锋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拔高了刊物的定位。陈独秀此举(  )

A.修正了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B.体现出更加明确的宣传定位C.剔除了旧思想对人们的羁绊D.欲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铺垫

8.

如图为《申报》中 革命外交 对日宣战 出现频次统计(1928—1941年)。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B.经济危机引发国内政治危机C.社会舆论对国民政府期望由热变冷D.中国收回主权诉求获得成功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西部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即20世纪50年代的 一五 时期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三线 建设时期。这两次开发建设的共同影响是(  )

A.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B.实现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推动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D.改变了贫穷地区落后面貌

10.

1975年,邓小平指出: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写进反对霸权主义的内容,含义有两点。一是中国和日本都不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都不搞霸权主义。二是反对任何国家及任何国家集团在这个地区谋求霸权的努力。这两点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积极构建结伴而不结盟外交B.外交完全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C.把反霸权主义作为外交准则D.全面展示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11.

15世纪,印加政府从最可靠和最勇敢的部落中选出社员镇守要地,为了鼓励他们,印加王常赐予贵重礼物,包括衣物和妻子;把一些新征服的 不可靠 的部落强制性地迁往内地,使其与熟悉环境隔绝,失去反叛条件,把 忠诚 的部落移植到上述部落的故乡。这一做法(  )

A.表明社会阶层流动频繁B.具有国家集权主义色彩C.维系了帝国的长治久安D.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12.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自己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的一切更是个奴隶。 这反映出卢梭(  )

A.以驱散人世间的黑暗为奋斗目标B.强调人应该独立思考C.理性思考了社会契约订立的目的D.提出权力应相互制衡

13.

如图为英国漫画家吉尔雷1799年出版的一幅漫画。画面中进入到五百人院会议现场的拿破仑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但是姿态沉稳且表情镇定,议会成员们则高举着双手逃窜。地上有血淋淋的匕首和拿破仑脚踩着的五百人院名单。该作品意在说明(  )

《法国自由的退却》

A.自由 已成为拿破仑的敌人B.拿破仑称帝具有广泛群众基础C.暴力革命成为法国人的共识D.法国的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14.

1830年,澳洲羊毛出口总量仅200万镑,1848年猛增至3500万镑,约占英国进口羊毛总量的半数。1850年金矿发现前夕,新南威尔士耕地面积扩大到198,000英亩,范迪门为169,000英亩,南澳大利亚为65,000英亩,除新南威尔士外,东部其他殖民区已开始出口粮食。由此可知,当时澳洲的农牧业发展(  )

A.受到了国际市场强有力的支持B.客观上为淘金移民奠定物质基础C.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D.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融合

15.

据统计,即使不算短期投资,1924—1930年外来投资仍占德国经济全部投资的4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1925—1929年在德国所得来自国外的长期贷款里,美国占70%;德国占美国贷给外国的长期贷款总额的20%。这一状况(  )

A.导致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B.助长了德国法西斯扩张C.促进了德国垄断资本主义兴起D.制约了美国政府对外政策

16.

1957年11月,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纲领《莫斯科宣言》。1960年11月10日至12月1日,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

A.得益于苏联力量的强大B.带来了两大阵营的对立C.促进了不结盟运动形成D.推动着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朝廷颁布《开采铜铅例》解禁铜矿;康熙四十四年,由于从日本进口的铜料不能保证,朝廷下令铸币铜料可采用滇铜;雍正初年,清政府又提高铜价,抑制短价收买,鼓励铜矿发展;乾隆二年,京局铸钱所需的铜料全部改为滇铜;乾隆三十八年,又规定私人开采的铜可留10%自由出售,使开采者有利可图。

——摘编自杨黔云《论清朝前期滇东北地区铜业开发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玉米在滇东北地区的推广大致是在清初期,《恩安县志》载 粱类,苞谷,俗称玉麦,可酿酒,可救饥荒,乡人围圃扩种。 玉米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在很贫瘠的山区生长,而滇东北地区很多新开垦的土地都位于山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因其产量高,在滇东北地区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代了原本的燕麦、荞等成为山区的主要种植物,《镇雄州志》载:(乾隆年间) 包谷,汉夷贫民率其妇子垦开荒山,广种济食,一名玉秫。

——摘编自彭建《清代云南玉米种植概况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滇东北地区开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滇东北地区高产作物扩大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国民党不顾中共和民盟的反对,召开了 制宪国民大会 。在 制宪国大 中,围绕《中华民国宪法》第1条国体应如何规定,国民党与青民两党展开激烈争论。
国民党人认为,以三民主义冠国体,是国民党领导革命的目的,也是建国的准绳。 民有、民治、民享 民主 等字义已包含于 三民主义共和国 的含义之中,不必赘述。
青年党与民社党代表指出修改宪法第1条为 中华民国为民主共和国 ,认为 各国宪法第一条皆规定国体,现中华民国既规定为三民主义之国体,等于国民党为主权者,国民党员为八百万,则其他四万万四千二百万人民将摒弃于主权之外 三民主义是一种广泛政治思想,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果订在宪法条文中,将来必会引起种种争执与借口。
国民党代表则强调三民主义目前已为国内各党派所一致承认,写入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之中,已 非国民党一党者 ,称此举 甚合理想
蒋介石与国民党被迫作出一定让步,同意 民有、民治、民享 入宪,称 这部宪法以三民主义为基础,成为民有、民治、民享共和国的宪法,是世界上共和国最新的宪法

——摘编自张维达《1946年制宪国大国体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国民党与青民两党在 制宪国大 国体之争中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制宪国大 国体之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简表

时期

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形态

地中海时代

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主要贸易商品包括丝绸、香料、金属、玻璃、陶瓷和奢侈品等,主要来自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奢侈品如珠宝、艺术品和高级纺织品等则主要是向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城市出口的。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聚集了大量贸易商和手工业者,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其中以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最为著名。而贸易商则是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各种贸易形式如委托、担保和合资等方式进行交易,带动了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繁荣

大西洋时代

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18世纪后半期,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被英国建立起来,……帝国本身制度的领先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19世纪70年代后的“电气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重工业开始在世界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显著。以工业生产为例,1870年~1913年,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23.3%上升到35.8%,德国则从13.2%上升到15.7%,而英国却从31.8%下跌到14%,失去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逐渐从以英国为核心的西欧转移到以美国为核心的大西洋时代

亚太时代

全球货物贸易也将继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动态。新兴市场的崛起将进一步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贸易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1970年西欧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30.5%,而亚太地区仅为26.1%,到了1980年亚太地区便超过西欧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市场。1994年,美国对亚洲主要是东亚贸易总额达3720亿美元,占美国全球贸易总额的36%以上,比美欧间贸易高出30%40%。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心转移还反映在对外投资关系的变化上。这一变化趋势大致与对外贸易相同。

——摘编自李德伟译《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贸易发展各个时期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太地区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并谈谈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启示。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 血肉长城 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