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1

一、单选题

1.

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便利,有利于埃及的统一和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的形成;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环境造就了古代希腊独特的城邦制度。这反映出(  )

A.自然环境对文明发展有决定性影响B.河流是文明兴起的前提条件C.埃及文明形态高于古希腊文明形态D.文明的发展受地理条件影响

2.

历史上,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印加帝国都曾通过大规模的修建道路、迁移居民、殖民征服等方式来强化统治。这体现了(  )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B.古代帝国的扩张性C.东方文明的先进性D.文明起源的多源性

3.

从1415年起的历次重大探险活动,都是在国王或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派、支持下进行的……只要条件允许,国王们都会支持一切有利可图的海外事业……这对西欧的海外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  )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得益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C.基于国王们的宗教热情D.受传统东西商路被阻断影响

4.

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的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的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这些变化(  )

A.促进了全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推动了欧洲人积极开辟新航路C.导致了欧洲封建领主势力衰落D.体现了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5.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地域概念。1523年,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1566年,信仰新教的尼德兰宣告独立;1648年,天主教联盟和新教同盟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上述事件(  )

A.导致欧洲各国间的长期战争B.消除了宗教对欧洲政治的影响C.体现了欧洲国家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实行 三权分立 ,同时实行中央和州两个层级之间的分权。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防止独裁专制,保障民主自由B.协调中央地方,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国家干预,强化经济管理D.适应不同文化,缓解社会差异

7.

在没有电力生产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合金业迎来新的发展,诸多其他金属和合金被生产了出来。这表明这一时期(  )

A.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紧密结合B.欧美各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C.市场经济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D.生产与资本出现集中化趋势

8.

18世纪的欧洲人日益习惯于精确的时间。仆人、工人等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并不得不屈服于工作时间对他们的控制。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培养起的新一代,进而将这种外在控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这主要是由于(  )

A.文化素质的提高B.工人地位的提高C.工业生产的需要D.启蒙思想的影响

9.

在该文件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晚期开始逐步推行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包括工人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该文件是(  )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独立宣言》D.《拿破仑法典》

10.

列宁说: 世界资本主义和俄国1905年的运动终于唤醒了亚洲。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于中世纪的停止状态而变得野蛮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据此可知,亚洲觉醒(  )

A.加速新国际秩序诞生B.有利于亚洲社会转型C.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D.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11.

有学者指出,人类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淖,是因为在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建立政治秩序、选择发展模式、确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处理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问题等方面,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其主要依据是(  )

A.战前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B.一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C.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发展

12.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不但使其自身权力和权威始终是临时的、过渡的,还使革命后的俄国陷入完全的无政府、崩溃和瓦解状态。为此,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动十月武装起义,以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苏维埃共和国。据此可知(  )

A.工农群众支持十月革命B.俄国政府的专制独裁不得人心C.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D.十月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13.

1965—1979年,苏联农业直接投资累计达3263亿卢布,比过去47年的农业投资总和还多2.5倍。除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投资之外,这一时期苏联还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服务部门的投资。这表明苏联(  )

A.新经济体制改革收效明显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居民的消费需求基本满足D.尝试突破旧有的经济体制

14.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1946年就业法》,要求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资源,为待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1955年,日本出台第一个长期发展经济的计划——《经济自立五年计划》。这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A.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全面推行国有化政策C.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D.彻底放弃了自由主义

15.

1999年,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旨在寻求合作并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架构,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遭遇挫折B.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国际协调C.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国际秩序D.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的出现

16.

某兴趣小组收集了如下信息:

时间

事件

2013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于2014年设立丝路基金

2019

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与互鉴

2023

中国主持召开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并与中亚五国建立新的经济合作平台

表格信息意在说明,中国(  )

A.稳步推进国际政治多极化B.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严格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勃兴于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
阿拔斯王朝前期,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

——据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等整理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各民族以翻译的方式继承了东西方古代文明丰厚的文化遗产,翻译的学科范围涵盖了当时东西方文明古国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一运动又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翻译运动的高涨和新文化的创造。这场规模宏大、成绩卓著的翻译运动奠定了伊斯兰文化创造高起点的基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古典文献已经失传或难以获取,而阿拉伯世界保存的翻译版本则成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摘编自杨文炯、张嵘《伊斯兰教与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翻译运动的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它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革命由中小城市的武装起义逐渐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成功采用了武装暴力夺取政权的方式,取得了胜利……(俄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俄国社会政治发展带来重大转折,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短短十几年内,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苏联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工业生产水平比1913年提高了约8.2倍。其中,机器制造业已从满足国内需要发展到出口,苏联从此成为世界上强盛的工业国。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苏联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启示。(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祸。一战后,战胜国构建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后来,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主导下的国际联盟采取了妥协退让的 绥靖政策 ,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保证世界安全方面无所作为,从而宣告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崩溃……鉴于一战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教训,二战期间,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反法西斯盟国,在战时就开始策划国际秩序的重建。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使人类免遭两次大战之惨祸,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胡德坤《战后秩序不容冲击》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主题演讲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承认并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其所追寻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价值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目标一致,其所谋求的全球安全、发展、共赢、共享、和平等目标和国际法的价值相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是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前提下对国际法的运用与发展,而不是对既有国际法秩序的颠覆。

——摘编自谢海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角色。(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在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殖民主义是西方列强对非西方世界的一种侵略政策,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掠夺财富。他把近代以来的殖民主义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大致时间和主要特点见下表。

时期

大致时间

主要特点

产生

15世纪初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

武力征服、不等价交换、贩卖奴隶等超经济强制

发展

19世纪初至70年代

商品输出为主

帝国主义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资本输出为主

新殖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利用经济优势进行渗透、扩张

——摘编自王助民、李良玉、陈恩虎等《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

请说明该学者如此分期的依据,任意选择一个分期并论述该时期殖民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