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北京市海淀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22+5)【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6 浏览数:148

一、单选题

1.

考古资料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实证。某同学参观《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展览,搜集到以下考古资料,从这些考古资料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有(  )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堆塑龙。距今约6400年。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龙身蜷缩,头部被设计成猪的形状。距今约5000多年。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龙首纹玉锅。距今约50004800年。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盘内绘朱红龙纹,龙形象为蛇身鳄鱼头。龙口中含有类似禾穗的植物。距今约4000多年。

①崇拜龙的观念形成于旧石器时代 ②龙的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③龙的形象已具有农耕文化的特征 ④龙已成为专制主义皇权独尊的象征

A.① ②B.③ ④C.② ③D.① ④

2.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既有大方鼎、四足廊等重达数百斤的礼器,也有铸造精良、纹饰华美、用于典礼的青铜农具。其中部分青铜礼器和兵器与河南殷墟出土的同类器一致,但有些虎形纹饰的青铜器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这说明(  )

A.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青铜农具B.商王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C.商朝的文化影响已深入长江流域D.宗法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3.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下列主张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C.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4.

史料蕴含着丰高的历史信息。从下列史料的信息中可以推断的结论有(  )

内容

出处

公元前285我邦、其成,初县

《史记》

公二年493,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一前338年间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①地方实行县制萌芽于春秋时期 ②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
③郡县制的形成与诸侯争战有关 ④战国初期普遍推行郡县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

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 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对过往的鱼盐商人只检查不收税),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 ;晋文公采取 通商宽农 的政策,使得 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卫文公也推行类似的政策恢复了卫国经济。这说明春秋时期(  )

A.统治者鼓励商业的发展B.官营商业被私商取代C.商业中心城市大量涌现D.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6.

战国时期诸侯国任用的一些官吏已不是名门显贵,出现了布衣卿相的现象。许多卿相之臣由各种功业而致。这一现象(  )
①适应了君主集权的需要 ②是德治思想盛行的结果
③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 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

考古人员在湖南里耶镇古井里发现大量关于地方行政的秦简,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许多简文都提及洞庭(郡)等地名(见下图)。而《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关于秦朝地方行政均未曾提及洞庭郡。里耶秦简的记载(  )

释文:迁陵洞庭郡

 

释文:迁陵以邮行洞庭

 

释文:酉阳洞庭

①反映了秦王朝中枢机构的变迁 ②因与历史文献记载不同而无价值
③能补正《史记》《汉书》的缺失 ④说明地方已用邮驿传递行政信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

西汉初齐国相国曹参去职时叮嘱继任者勿扰狱市(指狱讼和市集交易),提出 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 后来曹参担任汉朝丞相, 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汉高祖时丞相)约束 。材料反映汉初(  )

A.经济凋敝,百姓负担沉重B.基层治理失效,社会混乱C.异姓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D.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9.

汉初地方行政采取郡国并行制曾给汉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为消除这一危机,汉武帝时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中朝 ②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③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④颁布 推恩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复原儒家经典中的明堂,并将明堂建成 形布局以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初《白虎通义》载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 。这说明(  )
①汉代儒学吸收其它学派的思想学说 ②明堂的修建以巩固皇权为目的
③道教和佛教的教义对儒学影响深刻 ④统治者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

汉武帝时,通经大儒杜周、杜延年父子解释的法律世称为 大杜律 小杜律 。东汉时,因法律解释多援引马融、郑玄诸儒等十余家章句,出现 言数益繁,览者益难 的局面,以至曹魏时期文帝曹丕下诏 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它家 。以上做法(  )

A.消除了地方军阀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的进程C.促进了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D.提高了寒门庶族参与政治的门槛

12.

从右列历史地图中所呈现的信息综合判断,该图能够反映(  )

A.秦朝时期的形势B.西汉时期的形势C.三国时期的形势D.北魏时期的形势

13.

《资治通鉴》载: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对以上史料解释正确的有(  )
①魏主应为汉末权臣曹操
②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推动了民族交融
③鲜卑族追认黄帝为先祖
④北魏皇族通过改姓氏以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

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 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南朝士族阶层的腐败无能B.隋朝灭陈的历史功绩C.北魏民族交融的深远影响D.隋朝统治者好大喜功

15.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希腊历史上的 古典时代 ,此时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这一时期(  )

A.赫梯人在西亚地区发展;赫梯帝国进大鼎盛时期B.中国已进入战国时代,出现了 百家争鸣 局面
C.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罗马民法大全》D.阿拉伯人不断扩张,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16.

3—6世纪,亚欧地区的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对这次迁徙的表现和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
①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印度进入吠陀时代
②波斯人建立了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③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内迁,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④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17.

早在16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进行瓷器贸易时,荷兰代尔夫特的工匠便开始仿制中国的青花瓷。下为代尔夫特青花扇形瓷器,以青花装饰纹样表现荷兰海港生活场景,与东方平面化图样有别。扇形外观与东方扇面相似,但形状明显模仿欧洲淑女折扇。由于工艺精湛,价廉物美,代尔夫特青花瓷成为深受欧洲市民欢迎。这说明(  )
①文化交流促进瓷器制造的创新 ②荷兰的瓷器制作工艺后来居上
③社会生活对工艺美术产生影响 ④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世界市场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8.

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引发了西班牙人激烈的反抗运动。马克思评论此运动时指出: 这个运动是民族运动,是因为它                ;同时这个运动又是王朝的,因为它拥护 爱戴的 斐迪南七世(西班牙国王)而反对约瑟夫·波拿巴(拿破仑之兄,1808年任西班牙国王)。 横线处应补充的文字是(  )

A.恢复了西班牙国王的专制统治B.引发了西班牙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的斗争C.宣布了西班牙脱离法国而独立D.重构了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的政治文化

19.

19世纪澳大利亚土著人口有25万人。因对原材料增加的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随着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其它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当地土著居民因遭驱赶、屠杀,到1901年仅剩9万多人。对以上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有(  )
①机器大生产为英国进一步殖民扩张提供条件
②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
三角贸易 ”为澳大利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④欧洲文化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

19世纪上半叶,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造成此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
①奴役贸易和奴隶制度被废除 ②独立后的许多国家推行考迪罗制
③种族歧视与压迫依然存在 ④英美等国加紧经济侵略政治渗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

1926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 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亚洲本身都变了 实际是指亚洲地区(  )

A.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日渐冲突B.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C.新兴民族国家致力于现代化建设D.西方殖民统治和殖民体系已土崩瓦解

22.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快速发展,成为东亚新兴的现代化国家。总结其腾飞秘密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指出, 新加坡依赖家庭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 这说明(  )
①儒家文化的精华有强盛的生命力 ②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已丧失借鉴意义
③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④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得到普遍肯定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二、材料阅读

23.

文物证史(12分)
材料
2003年初,陕西省眉县出土了27件西周青铜器,每一件都铸有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时期单逨(lái)”及其家族史事,其中四十三年速鼎共10件,形制、纹饰一致,大小相次。从器型上来看,四十三年速鼎属于用于祭祀的宗庙重器。四十三年速鼎铭文记载了周宣王任命速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官)的册命授职过程。在(速鼎)铭文中,周宣王以4个母敢速施政办事的原则:一要谨慎执政,不能纵乐,贪图安逸;二要仿效先代圣贤施政,明辨是非;三要公平执法,不得偏私;四不能贪得无厌,中饱私囊。宣王对速训 所反映的思想与《周礼》的思想吻合。
四十三年速鼎铭文还记载有年月、干支记日以及月相词(天文现象)等,这成为讨论西周晚期纪年重要的资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四十三年速鼎的史料价值。(10分)

24.

西域研究(12分)
材料

史料

①《汉书·西域传》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日逐王单于,将众来降,护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

②新疆库车县西北克孜尔尕哈发现汉代烽燧遗址。此地烽燧为汉宣帝时西域都护移驻乌垒后设置。

③新疆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出土李崇之印信铜印和汉归义羌长印信。李崇为西汉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汉归义羌长印信为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④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旧址,位于新疆民丰县,为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塞。精绝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受汉西域都护统辖,东汉后期被鄯善吞并。唐时城尚存,后荒芜。其遗址规模宏大,曾出土众多珍贵文物,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

⑤《资治通鉴·汉纪十三》载: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入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出土于楼兰故城孤台墓地,其带有吉祥语的织锦为汉朝封赏赐赠。

⑦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石窟出土了大量的精美壁画、绢画、数量巨大的文书残片、陶器、雕塑、生活用品等。吐峪沟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北凉统治时期。吐峪沟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交汇的地区。

⑧《隋书·西域传》载:炀帝时,遗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域……大业年中,西域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帝因置西域校尉以应接之。

⑨新疆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现存11座,东西长150公里,间距530公里。烽燧群始建于汉代,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对护卫丝路畅通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1)将材料中的史料按史料类型分类(分类标准及相关史料的序号对应准确,完备)。(4分)
(2)从上述史料中提炼两个研究主题。运用所选史料,结合所学,对提炼的研究主题分别加以说明。(8分)

25.

晚清新知识分子。(10分)
材料
中国自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是以科举考试为进身之路的士人。明代顾炎武、清中期的龚自珍对存考试多有,软劣查顺环鸦片战争后,论科举人才无补于实用者较多,皆八股取士不足以获取人才。
同治年间成立的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着重培养外语人才,并从事译书。福建船政局的船政学堂教授制造、驾驶技术,江南制造局的工艺学堂训练军火制造人员。其它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电报学堂、医学校、矿冶学堂陆续开办,所授课程以自然科学技术为主。惜乎人心未变,招生不易。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成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重要内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科举废止,各地普遍设立高等、中等及小学堂,中西之学兼习。新式学校成为新知识分子的养成所。新式学校兴办同时,留学也成为新式教育的途径,初赴美、欧,习军事、机械以自强。八国联军之役后,留学风气大盛,留日,习法政者增多,新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士绅构成知识阶层的主要分子。新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改革或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晚清时期的新知识分子。(10分)

26.

观点辨析(10分)
材料
16世纪欧洲航海家描绘了最初的美洲原住民形象。他们认为美洲印第安人发展仍处于原始阶段,文明程度落后。西方撰述者习惯用印第安人统称美洲原住民群体。事实上当地有300多个不同语言、宗教和文化的部落和族群,这样的统称模糊了美洲原住民的族群差异,遮蔽了文化的多样性。当时的欧洲人普遍认为,文明和人种存在优劣之分,他们通常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用 怜爱 且鄙视的目光,看待如 孩童般无知的 印第安人。
16世纪末,英国社会就出现主张 文明教化 美洲原住民的声音。1606年,英国国王授予殖民公司的特许状中,特别提到要 开化 拯救 印第安人。西方殖民者引入基督教和西式学校教育体系,让印第安人的孩子接受西方教育,进而承担起 教化 印第安人的责任。这些儿童成人后大多接受西式文化,认同西方文明,缺少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些人甚至协助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1776年,摆脱英国殖民压迫、由殖民者后裔建立的美国也全盘继承了以往殖民者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与政策,数次掀起西进运动,不断屠杀、驱赶、奴化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从美洲的主人渐变成少数族裔。

——摘编自许诺、陈日华《文明开化政策摧毁印第安文明》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辨析材料中近代西方人的错误观点。(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