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71

一、单选题

1.

亚非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但是美洲古代文明发源于高山峡谷地带,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就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如图1)。这反映出(  )

A.地理环境决定区域文明B.经济水平影响文明程度C.世界文明具有多元特征D.美洲文明落后亚非文明

2.

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驻进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此后70年间,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由此可见,此时西欧(  )

A.教皇权威完全丧失B.国王权力加强C.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民族国家形成

3.

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4.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活动中,圣像画、基督受难雕像等大量出现,宗教游行队伍中的化妆表演和奇迹剧比比皆是,所有的宗教活动都借助于具体形象的表达。这种宗教活动形式(  )

A.说明文艺复兴的低俗化B.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C.迎合了城市大众的需要D.展现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5.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 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 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

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6.

有学者将部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色归纳为下表,据此推断,表中①②③分别是(  )

国家

特色

坚持原则民主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

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A.英、日、德B.意、俄、英C.美、德、法D.美、英、法

7.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和蒸汽机的改良者瓦特以及其他重要发明的发明者多是工匠出身。这现象可以用于说明(  )

A.科学理论对工匠的影响B.实践经验推动技术发展C.英国有完善的工匠制度D.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8.

1837年,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的旅途过程: 路边的花儿已经不是花儿了,成了斑点,甚或条纹;所有的点都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条纹;小镇、尖塔以及树林,在天际线上疯狂地跳着乱糟糟的舞蹈:不时地,一个影子、一个形状、一个妖怪,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 。雨果这样描写折射出(  )

A.欧洲旅行观念改变B.城乡差距逐渐缩小C.工业加重化工污染D.交通运输方式革新

9.

关于巴黎公社的发生,马克思指出,当时在法国起决定作用的是 偶然情况 ,且这种偶然性决不应该 到法国社会的一般条件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普鲁士盘踞法国并兵临巴黎城下这样一种情况中去寻找 。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的爆发(  )

A.是一场必然的社会革命B.根本原因是法国阶级矛盾的尖锐C.是一次偶然的城市起义D.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结果

10.

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  )

地区

类型

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

螺旋型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

表1

A.亚洲拉美非洲B.非洲亚洲拉美C.拉美非洲亚洲D.拉美亚洲非洲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反战 成为英法等国政党竞争中获得公众影响和支持的源泉,无论哪个政党要想取得足够的选票,都必须在宣传中大量地使用 和平 反战 等迎合公众心理的词句,以提高自身的形象和威望。由此可见,一战后(  )

A.和平反战思潮流行B.反战情绪主导国际关系走势C.欧洲局势动荡不安D.欧洲国家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12.

1925年苏联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工业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工业发展速度随之降低。1926年,苏联粮食丰收,出口数量扩大,工业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农业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经济政策调整非常频繁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影片《救济中的爱》由于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保守党还围绕丘吉尔进行英雄主义叙事,塑造 丘吉尔式神话 ,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英国保守党此举试图(  )

A.建构服务于自身的历史记忆B.号召民众全心投入福利国家建设C.通过多种手段打压敌对势力D.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实现国家崛起

14.

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苏联入侵的可能性不复存在,而且美国在核战争中保护欧洲的意愿并不强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现代化防御系统威慑敌人,确保自身安全。由此可知(  )

A.苏联与西欧开始走向和解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C.经济危机削弱了美国实力D.欧洲联合威胁美国霸权

15.

二战后,西方社会中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 新中产阶级 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 老式中产阶级 ,居主导地位。新中产阶级 居主导地位 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中产阶级标准改变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D.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6.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建立了一系列指导和帮助各方落实协定的机制和规则。这(  )

A.反映出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B.说明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D.体现携手解决全球问题成为共识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早在考古学上的埃利都·欧贝特文化时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军事民主制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城市,这些城市始建于国家产生前,如乌鲁克。及至 苏美尔初史时期
(公元前3500—前2700年),伴随着阶级分化,城市成为结合周围若干城镇、农业地区而形成的国家的中心。在苏美尔,这种以城市为主要基础和单位的国家相继产生了许多,如乌鲁克、乌尔、乌玛、基什、拉阿什等数十个,史学界一般称其为 苏美尔城市国家 苏美尔城邦 。苏美尔城邦时期,军事民主制的机构发展为国家的政治机构,即军事首领演化为城邦首领,民族长老会演化为贵族会议,民族部落成员参加的民众会议演化为公民男子战士会议(也称人民大会)。这三个机构的力量对比对城邦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摘编自张志民、张淑君《试论苏美尔初史时期城邦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市民阶级为争取人身自由,展开了争取城市自治运动的斗争。这一斗争运动一直贯穿于从11世纪城市出现到13世纪城市形成的期间,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等方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这种城市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从管辖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期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8分)

18.

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

——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苏联 一五 二五 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的增长情况。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着《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与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原因及其启示。(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要素都包括人、时间和空间,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改编自郭梦羽《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根据时空的联系,从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提取关键词,观点明确,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 谋利益 传播文明 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摘编自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 三巨头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其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 冷战 态势。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