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0

一、单选题

1.

《礼记》认为,在 天下为公 大同 之世之后,社会进入 天下为家 小康 之世。所谓 小康 之世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这表明 小康 之世(  )

A.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B.禅让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C.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D.原始农耕经济影响力增强

2.

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  )

分类

主要形式

御用公文

制、诏、策、敕书等

官僚奏疏

章、奏、表、驳议等

行移公文

檄书、牒书、府书、记、爰书、变事书、奔命书、报书、举书、劾书等

管理公文

吏卒名籍、病卒名籍、日迹簿、受俸名籍、钱谷出入簿、文书收发记录、财务登记簿等

A.官员文化水平较高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

3.

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 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重要官职。这表明唐代(  )

A.官员选考体系严密B.监察官员地位显要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4.

后唐灭梁后,称梁为 。唐庄宗李存勖视梁为僭伪,发展出一套 尊唐贬梁 的书写规范。但在墓志这类较具私人性的文字中,前梁旧臣常用各种方法避书 伪梁 。这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衰落B.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C.儒家思想影响淡化D.正统之争决定价值判断

5.

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总结: 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后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 宋代市舶司地位的变化(  )

A.顺应了国家治理需要B.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C.重构了地方行政制度D.扩大了海外贸易范围

6.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7.

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填诸器皆能制造,有神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 广闾阁(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 。这反映了他们(  )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8.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 务实之才 ,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 经济特科 随即 停罢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B.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C.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D.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摒弃

9.

1902年盛宣怀抵达上海后,深感忧虑,上海一埠如洋布、洋货、丝、茶、钱业等各大商帮在与洋商交涉前, 倘不先行会议,则彼请习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涣散……将来英员既到即催开办,若俟(等到)议及始询各商……断无不受亏损之理 。这说明了盛宣怀认识到(  )

A.商战已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B.振兴民族经济急需设立华商组织C.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深D.通过自办企业能挽回失去的利权

10.

民国初年,政府废除 跪拜、请安 等旧式见面礼,无论民见官、民间群体相见,均为免冠鞠躬之礼, 唯女子不脱帽 ,当时 非惟士子遵行,即农工商亦无敢稍行违背 。这主要说明(  )

A.社会交往日益尊重个人自由B.礼俗变革传递平等观念C.女性所受礼教束缚由此解除D.政府强制推广西方文化

11.

有学者认为从兴中会、同盟会演变而来的国民党是一个少数知识精英的集合体,是隐秘的、封闭的、个人领导的 暴民 党,直到1924年后才发展为一个开放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国民革命运动高涨北伐战争胜利C.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D.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12.

全面抗战初期,毛泽东多次指示:八路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但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为此, 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 。这些指示(  )

A.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B.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C.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士气D.有利于中共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

1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农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车到城里售卖自家农产品,并捎回紧俏商品,日渐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东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B.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C.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D.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

14.

如表是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提要1993年》整理得出,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住房实物分配规模的增长情况

1987

1988

1992

1.公房使用面积亿平方米

2.8

8.63

12.01

2.应交租金/平方米·月

0.78

3.19

6.45

3.实交租金/平方米·月

0.13

0.13

0.13

A.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B.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均住房面积的快速提升
C.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D.反映了社会住房市场供需矛盾呈现上升的态势

15.

2023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创建 丝路电商 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每年将举办 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 ,深入推进跨坑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中方的计划(  )

A.反映中国金融影响力提升B.促进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C.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D.表明发达经济体需求蒌缩

16.

中共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实线证明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认识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B.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C.中国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D.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 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 ,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图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近代中国 两极相逢 ,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 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 思想之争 ,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 中体西用 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实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的膨胀突破 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 中体 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政权继续延续和发展。1935年,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西北办事处的成立,实现了陕甘宁苏区内原来几块根据地领导权的统一,为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在 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 ,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

——摘编自贺永泰《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

材料二
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中的新问题。
由于许多干部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不熟悉城市工作,造成一些混乱。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先后转发《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等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城市工作的方针是建设,而不是破坏;决定在新占领城市实行短期的军事管理制度, 采取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先接后分 的办法完整接收城市;接管城市后,解决好恢复电力供应、稳定金融物价、收缴敌警枪支、发布政策稳定人心、发放工资等关键问题。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快趋于稳定。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发生了哪些转变?这些转变说明了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出台一系列城市工作文件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天下观;朝贡体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朝鲜等国主权,避免欧、日国家侵略;抗日战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援越抗法;对周边及民族主义国家的对外援助。

革命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援越抗美;对民族独立国家及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

韬光养晦;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成为国际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世纪90 年代

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

积极参与和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等。

——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负责任大国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失德亡国,提出了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 明德 敬德 成德 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 昏晓阳秋 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 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在清末民初律法的演进中,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 经世之学 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着大举侵入。律法的方向从 变法不变道 转换为 变法也变道 ,律法的主体从 臣民 转化为 国民 ,律法的主旨从 家族本位 转化为 个人本位 更进一步发展为 国家本位 ,律法的标尺从完全的 重义轻利 转化为部分条款的 重利轻义 。清末民初的律法不停更改着自己的伦理内涵及具体条款,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传统伦理的现实价值并没有被定格在历史的尘烟中,而是再度如浪潮般回卷、复归。

——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法律发展演变的特点。(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