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徐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57

一、单选题

1.

的叫法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变化过程。商朝因非常重视年头岁尾时对祖先的祭祀,故称之为 ;周朝认为农业的丰歉关乎社会的正常运作,人背禾形象的 受到了特别的推崇,故称之为 ,并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从 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宗族观念的淡化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民本思想的发展D.血缘关系的疏远

2.

钱穆称: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是(  )

A.兼收并蓄B.绵延不绝C.博大精深D.丰富多彩

3.

先秦时期的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 集村 式形态,村民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个村落共同体中。至战国秦汉时期,在 集村 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B.宗法制度的瓦解C.争霸战争的结束D.国家政策的引导

4.

有学者认为,自西向东的长江、黄河就是两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南北,而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创造了南北方向的水利交通动脉。自此,统治者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该学者旨在说明大运河(  )

A.便利了南北交流B.保障了国家主权C.改善了自然环境D.加强了中央集权

5.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认为,在通向 圣人 的精神境界的努力中,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应该突出主体意识和个人价值,努力使成圣的道德规范与主体的道德自觉性相融合,着力构建属于人的意义世界。这位思想家应是(  )

A.朱熹B.王阳明C.黄宗羲D.顾炎武

6.

1896年,《时务报》刊发《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指出兴民权不是削弱君权,而是不让君主受到蒙蔽。 民有权,则民知以国为事,而与上相亲 ,国家也就能强盛了。该文意在(  )

A.维护君主专制制度B.倡导忠君爱国思想C.探索变法强国道路D.提高国民参政意识

7.

20世纪初,北京在街道铺设、排污系统治理等方面公开地以西方城市的经验为参照;市政公所出版的《市政通告》上经常登载文章,讲述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讨论西方政府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方法,以此作为北京每一项公共事业工程合理性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北京(  )

A.城市建设借鉴西方经验B.城市治理具有民主色彩C.城市发展照搬西方模式D.城市管理寻求西方理论

8.

图1为1941年3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的版画《援助前方将士》。此画意在(  )

A.凸显女性抗战贡献B.指明抗战胜利方向C.激发民众参军热情D.弘扬团结抗战精神

9.

图2为1953年徐甫堡创作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当时人们(  )

A.艰苦奋斗加快恢复国民经济B.勇于创新推动国家工业发展C.自力更生摆脱外国技术封锁D.群策群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10.

据统计,2013年后我国对欧美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没有明显变化,而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从2013年的2037种增加到2017年的5130种,涨幅已超过2倍,且双方文化合作往来日益频繁,文化联系不断加深。这表明(  )

A.区域合作推动文化交流B.制度差异影响文化合作C.经济水平相近利于文化传输D.文化传统相似便于文化联系

11.

图3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部分)。据此可知我国(  )

A.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B.市场经济助推产业升级C.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D.民众就业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12.

有学者指出,通过远征,亚历山大大帝 向四面八方播撒(古)希腊的公正与和平 ,以建立一个开放的完美融合古埃及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古希腊,而不是单边的、强制性的希腊帝国。这表明亚历山大远征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希腊的公正和平B.学习东方的先进文明C.创立多元文化的国家D.建立希腊主导的帝国

13.

印加帝国将克丘亚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印加全境推广,修建了印加大道,建立了信使制度,并在各地建造太阳神庙供人们信奉。帝国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  )

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经济联系C.扩大统治区域D.巩固帝国统一

14.

15世纪起,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圈占土地,雇农民养羊,发展了畜牧养殖,农民群体数量大大减少;而同时期中国地主热衷兼并土地,招募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农民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土地肥瘠不同B.生产水平差异C.经营方式有别D.政治体制迥异

15.

1918年,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他认为西方文化并不比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东方文化有任何优越地位。此书一问世便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斯宾格勒也由 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立刻跻身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列 。这表明(  )

A.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B.战争引发西方的文明反思C.东方文明价值得到尊重D.欧洲放弃 西方中心论

16.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

A.凸显文化包容B.鼓励社会互助C.注重家庭和谐D.强化国家认同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注:图中路径①由湘西传入贵州东南部;路径②由陕西南部的汉中平原经古蜀道传入四川盆地;路径③湖广地区的移民将辣椒传入川西地区;路径④连接云南、缅甸之间的滇缅通道可能是辣椒传入西南地区的另一路径。
材料二
原产美洲的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沿海地区,康乾时期由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潮与滇缅通道等途径传入西南地区。随着引种成功和种植区域扩大,辣椒的本土化进程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产生了多样化的新品种及加工利用方式。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不同方式进行加工之后,形态各异的加工制品用途广泛,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辣椒迎合了西南地区特定气候条件下民众 散寒祛湿 的需求。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调味剂,辣椒对于满足贫民下饭果腹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西南地区流传一句俗语: 辣椒是咱穷汉子的肉! 食辣风气的日渐普及与食辣人群的日益扩大导致辣椒需求量大增,辣椒成为很多州县的大宗农产品,逐渐促进了辣椒的商品化发展。在中国饮食文化版图中, 是西南地区饮食体系中最显著的符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于帅、王思明《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据材料一概括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播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播的原因及意义。(1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清中叶以前,中国交通依靠人力、畜力、水运等自然力,一直处于能力低下、很少变化的自然状态,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以后,半机械化的西式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以及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并逐步发展,到清末民初时期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全中国快速展开,新式交通工具成为全国城市及长途交通的主导。这种交通工具的革命产生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效应: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对人们认识并接受近代工业科技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先导作用;人们的出行频率更高,人数更多,社会流动增大,扩大了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了公共活动,为近代公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人们的出行方式商业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趋于平等化、大众化,以往的等级色彩趋于淡化,促进了人们的平等意识;交通工具发展的不平衡也拉大了城乡出行方式的差别,形成城乡新旧二元化的出行方式及城乡人眼界和观念的差别。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的影响。(7分)

19.

(12分)
材料
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投资高能耗的大型农业,它以石油为基础,即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以石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石油农业以美国为代表,在这一模式下,美国大豆单产从11蒲式耳每英亩到50蒲式耳每英亩,玉米单产从28蒲式耳每英亩到175蒲式耳每英亩,大米从1600磅每英亩到7700磅每英亩。由于石油农业的巨大成功,60年代末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立了这一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把它作为此后二十年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在20世纪,石油农业不仅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而且也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目标。但在这光鲜的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农业的数字背后是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

——摘编自徐风莉《论石油农业时代的终结》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农业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石油农业。(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李小云《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某一段或整体,围绕 中国人地关系 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