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辽宁省锦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3

一、单选题

1.

《韩非子》中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据此推断,该时期(  )
①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 ②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
③实行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 ④北方已经出现干栏式地上建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

国家改革者

部分内容

魏国李悝

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

楚国吴起

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

韩国申不害

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

秦国商鞅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

A.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B.专制集权成为社会共识C.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D.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3.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  )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C.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D.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 君子营 ,礼遇 衣冠华族 ,重用汉儒张宾等, 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 。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  )

A.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B.增强了北魏政权合法性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5.

元行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 ,《大明一统志·图叙》则称元朝 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 。时人认为都省与行省 官名品秩略同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元代行省具有双重性质B.行省本质上是中央机构C.中书省有效统治范围小D.元朝官僚机构设置混乱

6.

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 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 这一现象(  )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B.激化了社会矛盾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D.扭转了贸易逆差

7.

1873—1892年,轮船招商局先后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签订合同,规定了三公司在中国部分航线的营业份额(表1所示)这些合同的签订(  )

航线

公司;份额 %

长江

北洋

上海——宁波

上海——福州

招商局

55

42

60

44

55

50

55

50

太古

45

38

28

45

50

怡和

20

40

28

45

50

A.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B.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C.反映了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D.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

8.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  )

A.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B.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C.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D.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

9.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

刊名

主持

刊行年月

出版地点

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

戴季陶等

1919.6

上海

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

王光祈

1919.7

北京

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

毛泽东

1919.7

长沙

宣传新思想

《建设》

孙中山

1919.8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10.

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 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 。材料表明当时(  )

A.反 围剿 已取得了胜利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

11.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7月10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呼吁: 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洽,以树立政府之抗战基础。 7月17日,蒋介石呼吁: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这反映了当时(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全民族抗战已成为共识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迫在眉睫

12.

古巴比伦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的渊源,其中的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以及天球坐标、月球运动等内容的踪迹均出现在隋唐的历法中。阿拉伯文学巨著《天方夜谭》以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作为背景,故事多次提及中国,一些故事把中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中心舞台。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D.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13.

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14.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  )

A.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C.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D.伊斯兰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15.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注意发扬宽容、和谐、勤俭的精神,又大力提倡重科技、重管理、重效率的作风。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  )

A.率先建立起集约型劳作方式B.否定了本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C.消除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D.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16.

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 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 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濒危世界遗产名录》B.《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C.《世界遗产公约》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形成了交广和楚扬南北两线等多条海道,港口有广州、泉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潮州和楚州(今淮安)等……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中国货物流通,进口货物有丁香、硫磺、琉璃瓶、铜、银等数十种,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为主,中国铜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等

材料二
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后,中国海外商船不能直接同苏门答腊西北部的亚齐进行贸易。明末,葡萄牙以澳门为据点,从事中国、日本、印度(果阿)和欧洲之间的贸易。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大量经商的华人,对此闽浙总督向皇帝上奏称 噶喇吧番目戕害 的汉人是咎由自取。中国海上贸易日益受阻,茶叶和瓷器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商帮受到西方商人的打压。

——摘编自骆邵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挑战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唐宋和明清为例,说明对外贸易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成果。(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实行的重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欧洲和非洲人口涌入美洲,使美洲单一的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居住区成为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根据官方统计,1509—1550年,15480人离开西班牙前往美洲。到17世纪末,达到40万~50万。最初移居到美洲的西班牙人中,妇女很少,所以,西班牙男性和印第安妇女的同居和通婚现象十分常见。 在1514年,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684名西班牙人中,就有64名娶了印第安妇女为妻 。在庞巴尔时期(1750—1777年),为了尽快同化印第安人,他颁布了法令, 规定任何与印第安人结婚的葡萄牙人将获得优先的晋升机会 。结果,在美洲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种——梅斯蒂佐人。

——摘编自王学玢《浅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的增长极为迅速。1965年,全球国际移民只有750万人,1990年增至1.54亿,2000年增至1.75亿,2005年增至1.95亿,2010年增至2.14亿。数据显示,2013年,按地区发展水平划分,近59%的移民居住在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的国际移民占世界移民总数的41%。2013年,居住在北方①的1.36亿国际移民中,8200万(6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5400万(40%)出生于北方。
(注:①是指出于统计需要被划分为 发达 类别的国家或地区。)

——摘编自张秀明、密素敏《国际移民的最新发展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向美洲移民对美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移民的特点及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的自立。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过 容乃功 ,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又说: 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要同大地一样有负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就像大海一样汇纳百川,表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一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所论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