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3 浏览数:103

一、选择题

1.

某日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李身上,同学们笑了,说: 你要政变啊! 请你判断他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八王之乱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大泽乡起义

2.

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

A.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C.彰显了劳动人民智慧D.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3.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政治制度创新B.经济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繁荣D.中外友好往来

4.

下表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支表,从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进行变法的背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

12625万余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中央集权加强B.财政危机加重C.提倡 重文轻武 D.对外战争失利

5.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该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繁荣C.唐诗完全再现唐朝历史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6.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 辽、宋、西夏、金时期 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权的时代C.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

7.

对下面表格中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南宋时期南北方经济比较表(  )

年份

地区

人数

赋税

南北之比

1200

南宋南方

80600000

60000000

6535

1196

金朝北方

43800000

14319000

8119

A.宋朝农业经济发达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宋朝商业繁荣兴旺D.南方赋税负担较重

8.

蕃坊是唐宋时期来华贸易的外商、外侨在中国聚居的地方,受当地市舶司管辖。宋朝政府在蕃坊中选有声望者为蕃长,主要职责是代表当地政府管理蕃坊中的各类公事。这反映了宋朝(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C.外贸发展打破坊市界限D.与北方政权的战争加重财政负担

9.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改善自然环境B.强化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完善选官制度

10.

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A.科技发展B.商业繁荣C.民族交融D.政权并立

11.

为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布置场景,场景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城市 买卖昼夜不绝 B.餐桌上摆有石榴、葡萄等水果C.田里长着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D.用陶活字刊印大量精美的书籍

12.

《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它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此项技术是(  )

A.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C.转轮排字法D.造纸术

13.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据此可知(  )

A.宋夏边贸兴旺B.北宋对外贸易发达C.北宋商业繁荣D.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

14.

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忽必烈一起编入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正式确立科举制B.开通京杭大运河C.缔造 开元盛世 D.实现国家大一统

15.

戚继光以诗明志: 遥知岛夷浮天际,未敢忘危负中华。 诗中的 指的是(  )

A.台湾被殖民者侵占B.南海地区出现危机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6.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曾经评价 这是明代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情。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年三四百年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 材料中 最坏的一件事 是指(  )

A.闭关锁国B.废除丞相C.设锦衣卫D.八股取士

17.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 图说历史 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文化专制B.商品经济商业繁荣C.手工工场规模宏大D.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18.

元朝时,一位意大利人曾在扬州担任官职3年。后来,他回忆起扬州时说: 城甚广大,所属二十四城,皆良城也。 他是(  )

A.忽必烈B.马可·波罗C.高朗亭D.盛白沙

19.

西夏统治者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模仿汉字创制 方块文字 ,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这些措施体现了(  )

A.澶渊之盟推动西北地区的发展B.少数民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D.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

20.

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体现长城(  )

A.功能具有多样性B.旨在抵御外来侵略C.象征着皇权至上D.技术先进质量优异

2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抗金名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描写的是南宋抗金军队的情景。建立金的民族是(  )

A.契丹族B.鲜卑族C.党项族D.女真族

22.

《皇明祖训》中载: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 该朝 罢丞相 的目的是(  )

A.精简官僚机构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君主专制

23.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酒,都只在八尺旗枪萦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里帝啼鹃。……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该作品的作者是(  )

A.李清照B.辛弃疾C.白居易D.关汉卿

24.

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 由上述材料得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  )

A.明朝末年政治腐败B.明朝社会动荡C.明朝赋税繁重D.明朝劳役繁重

25.

中国的连环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它们都以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把下列连环画归为一类的标准是(  )

A.中外友好往来B.抗击外来侵略C.中外交往与冲突D.闭关锁国政策

26.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清朝时期,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是(  )

A.准噶尔部B.土尔扈特部C.大、小和卓D.和硕特部

27.

清嘉庆皇帝把外国传来的钟表视为粪土,认为中国有自鸣鸟报时,根本用不着钟表;他称外国使节为 贡使 ,称使节带来的礼物为 贡物 。可知此时中国统治者(  )

A.盲目自大B.不卑不亢C.开放包容D.虚心好学

28.

《元史·地理志》记载: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加强了各地联系B.丝绸之路促进贸易往来C.对外贸易遍及全世界D.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29.

考古表明,南宋船坞不仅是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场所,很可能还是朝廷设立的专为皇室运送货物的码头。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这种 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场所 ,建造于(  )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30.

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历史时代的烙印。下列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 胡风盛行 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三 下图

材料四

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是主流。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战争是支流;是民心所向,是民族发展的主流,是繁荣昌盛的保障;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阅读材料一,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 成熟办法 。举出这一 成熟办法 运用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两件唐文化 兼收并蓄 泽被东西 的具体史实,并指出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的历史意义?
(3)图中空白处政权应是 ,请写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4)总结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两个具体史实说明观点。

32.

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不断交流、相互借鉴,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也在发生变化。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百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 共享太平之福 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尚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通报》

材料三 我们原同中亚国家加强现代化理念和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协力推动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陕西有句农谚,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中亚谚语也说, 付出就有回报,接种就能收获 。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站奋斗,积极推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1)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与宋朝相比,元代的对外交通有么特点?概括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的影响。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是 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交往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史为鉴,谈谈古代对外交流带给当今我国发展的启示。

三、材料题

33.

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辖彰显主权

地区

朝代

机构

新疆

西汉

设置___________,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未商旅

西藏

设立___________,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台湾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设置___________,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 文物见证历史
(1)根据材料一把表格填写完整。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