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佛山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64

一、单选题

1.

传说能反映远古历史的某些信息。相传黄帝的发明是多方面的:发掘首阳山的铜矿,铸成铜鼎;用树木制造船、车,用于运输;发明历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四季的变化来播种百谷草木。据此推测,黄帝时代(  )

A.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B.正处于早期国家文明阶段C.进入成熟的农耕文明阶段D.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2.

是作为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量单位。在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 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见表1),这说明(  )

北方部分游牧民族

不记年历,唯以青草为纪;见鸟兽孕乳以为四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刺桐花开为一度

汉族

有稔谷物成熟、载草木生长、岁收割谷物的工具、祀祭祀太阳等表达。

表1

A.生产生活差异影响文化的多元B.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同C.文化传承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D.文化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

命卿制度是周朝的政治制度之一,意思是由天子所直接任命的诸侯之卿。西周豆闭簋铜器内底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命豆闭为卿,并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的典礼过程。由此可知,西周命卿制(  )

A.彰显了周王对地方的绝对权威B.导致了春秋战国割据混战局面C.有助于遏制诸侯国的势力膨胀D.体现了周王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4.

贾谊《过秦论》: 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柳宗元《封建论》: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后世统治者的做法与二者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郡国并行,避免孤独而亡B.社会教化,加强基层治理C.强化君权,削弱地方势力D.施行仁政,强化政权认同

5.

隋唐时期,朝鲜圆光和尚在长安居住四十年。他回国后主张 五戒 :事君以忠、奉亲以孝、交友以信、临阵勿退、慎于杀生,后被尊为圣人。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  )

A.三教合一的趋势B.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C.文化传播的互动D.儒家文化的传承转型

6.

据记载,中亚粟特人何文哲的先祖自唐高宗年间入华,皆供职于朝廷。何文哲担任神策左军马军副将。唐文宗称赞他 有莫大之功,社稷今存是卿之力 。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代(  )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B.羁縻政策效果显著C.边疆内地走向一体D.政治制度的开放性

7.

因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众多的对外港口、坊市不分、夜市和早市的普遍等现象,故有学者认为宋代产生了商业革命。下列选项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宋代政府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B.清明上河图中郊外农民耕田的场景C.宋代海外贸易到达非洲东海岸D.汴京居民在夜市里能吃到美味番薯

8.

宋代以后,家训流行,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如《袁氏世范》分为三部分: 睦亲 要父慈子孝、长幼贵和; 处己 要不损人利已、不妨人而利己; 治家 要体恤、宽厚。家训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

9.

郑和下西洋期间,满剌加(今马六甲地区)是储放货物和船队汇合的集中地点,后逐渐从渔村发展成为海上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心。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成为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B.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C.崇尚和平交流的政治理念D.推动了早期全球化的发展

10.

先秦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强调 重义轻利 的观念。明中叶后,知识分子提出 四民异业而同道 。特别是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经商的风气逐渐兴起,并强调 义利并重 。这反映了(  )

A.知识分子受经世致用的影响B.明清易代决定知识分子的观念C.传统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动摇D.传统 四民 秩序被逐渐打破

11.

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沙尔曼纳瑟尔三世的 大宫门 上有一块门饰浮雕。据学者研究,它描绘了亚述人在一个山地区域竖立王室雕像、砍伐树木并举行王室宴饮的场景,浮雕上的铭文是“(我竖立了)我的王室雕像 。该浮雕体现了亚述帝国(  )

A.统治者的权威B.王宫的富丽堂皇C.手工业的进步D.宴饮礼仪的繁琐

12.

在希腊化的世界,亚历山大钱币采用了阿提卡币制标准,逐渐成为各地争相模仿发行的对象。即使是后来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等都吸收了亚历山大钱币的风格和币制标准。这表明希腊化时期(  )

A.西亚北非各王国效忠中央B.亚历山大帝国内部交流密切C.各王国试图强化文化认同D.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货币体系

13.

有学者根据公元6世纪拜占庭文献的记载,认为意大利图里伊城附近有希罗多德的墓志铭。但也有学者否认这一观点,其依据是 公元6世纪以前没有人见到或提到过这块墓志铭 ,且 墓志铭使用的词语不符合当时人的表达习惯 。据上述材料可知,历史研究(  )

A.难以探知真相B.随时代不断接近本质C.蕴含理性精神D.深受政治立场的影响

14.

1807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贩卖法案,将在大英帝国境内贩卖奴隶定为非法,并向英国奴隶船征收每一个奴隶100英镑的罚金。这(  )

A.加快了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B.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体现了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D.保障了非洲奴隶的政治权益

15.

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中提到美国在20世纪不同阶段的移民来源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由此推测(  )

时间/地域

欧洲

亚洲

拉丁美洲

19011920

85%

4%

4%

19611970

33%

13%

39%

19811990

10%

38%

47%

表2

A.美国的主要人口来自欧洲B.美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C.战争导致人口向美国移民D.移民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

16.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某一公约。图1为该公约相关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的圆圈代表自然,两者密切关联。该公约(  )

A.正式提出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B.强调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方针
C.肯定文化遗产具有 突出的普遍价值 D.确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种类型

二、材料阅读

17.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深度交互的过程,既有对其他文明之长的接收吸纳,也有对自身文明之美的传播分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文明的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和固定的,而是多元因素的有机融合。以现代西方文明为例,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而古希腊文明则深受埃及和西亚文明的影响……13世纪以后,随着蒙古汗国打通欧亚大陆的交通,大量欧洲人开始进入亚洲,足迹直抵遥远的中国。这些欧洲人不仅深入接触亚洲文明,而且将亚洲知识引入欧洲,丰富和扩大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遮蔽了冲突的本质》

材料二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对话与交流跨越山海、绵亘古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和四大发明、养蚕术传向世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传入中国,促进了地区发展繁荣和文明传播融合。古丝绸之路积淀的 丝路精神 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朱晓琦《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文明影响西方文明的具体史实。(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 丝路精神 的内涵,并简析其当代意义。(8分)

18.

水稻不仅是一种粮食作物,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史料一:图2为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米粒,现藏湖南博物馆,呈现由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的形态,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图2

史料二:南宋理学家黄震《黄氏日钞》 收麦在四月,种禾在五月初,不因麦,迟了种禾。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杨开渠通过历时一年多对四川省农业生产条件的细致调查,提出通过种植双季稻、采取干田直播法、选育旱稻品种等方法全面促进四川粮食增产,以巩固抗日大后方,为抗日战争做好粮食供应准备。

——摘编自张茜《回首川农百廿年,红色基因永相传》

材料三
1980年,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美国,拉开杂交水稻国际化的序幕。中国杂交水稻被西方称为 东方魔稻 ,迅速风靡世界,有人甚至将其称为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黄金生《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中国方案杂交水稻:一场改变世界的绿色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两则史料对研究古代水稻的价值(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水稻所体现的文化象征。(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形势图(见图3),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图3

请以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20.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渐进形成。到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无论在形式还是规模上都获得空前跃升,这一过程形塑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性既是自由贸易的理想状态,也是自由贸易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进言之,自由贸易一方面交易的是商品,另一方面则映射着国际分工的深入,促使各民族交往从 地域史 转向 世界史

——摘编自刘顺《自由贸易的全球治理效应:国家兴衰、大国竞争与世界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洞见到中国智慧》

材料二
逆全球化 可以定义为全球化的反转,表现为全球贸易、投资和移民流动的减弱,或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和融合程度的不断降低,或对产品和要素的跨境流动设置各种显性或隐性障碍。全球南方焦点的创始人沃尔登·贝洛在2001年提出了 逆全球化 的概念。他认为, 逆全球化 不是全球经济的倒退,而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体系的重建; 逆全球化 意味着全球经济从围绕跨国公司的需求整合变为围绕民族、国家和社区的需求整合。

——摘编自万广华、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各民族交往从 地域史 转向 世界史 的进程。(6分)
(2)有学者认为 逆全球化 不是全球经济的倒退,而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体系的重建。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