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多校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6

一、单选题

1.

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基帛书。秦汉时期文献出土(  )

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D.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2.

秦汉时期,担任乡村基层组织的乡绅大多是 有闲阶级 ,他们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践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自我担当理念,而且因与当地乡民多是同族同宗,在调解矛盾时可以利用伦理手段代替不必要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减少乡里乡亲不必要的摩擦。据此可知乡绅(  )

A.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力度B.利于降低政府的基层治理成本C.有利于提升国家行政管理效率D.确保了基层社会秩序平安稳定

3.

汉简《二年律令·捕律》记载,抓到诸侯国奸细的人可以拜爵一级,赐钱二万,不能拜爵的也赏赐数量不等的金钱;奸细则处以严酷的硎刑。这一记载可以佐证(  )

A.中央对诸侯国的防范心理B.西汉实行严刑峻法C.西汉初年的地方势力强大D.中央集权尚未实现

4.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唯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这主要体现了(  )

A.统治者忧虑地方官吏信息蒙蔽B.唐朝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C.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地方吏治关系国家的安定

5.

唐代实行铜钱与布帛谷粟并用的货币制度。但唐中后期,民间常用 除陌 交易,即可用不足百数的货币(通常为80钱),当做百钱行使。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

A.商品经济发展B.通货膨胀严重C.封建剥削加重D.抑商政策松动

6.

云南自明朝后期以至清末,纳入征税范围的土地大约一直稳定在约600万亩到约830万亩。清朝时期,云南财政总收入大约三分之一来自于田赋,其余则主要来自于盐课和矿课等。这时期的云南(  )

A.改土归流顺利推行B.土地问题治理不善C.农业发展相对缓慢D.政府收入陷入停滞

7.

近代中文报刊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香港、广州等通商口岸,由西方传教士创办。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报刊247种,其中上海78种、北京24种、天津12种、广州36种、武汉15种。据此可知,近代中文报刊的发展(  )

A.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B.得益于工商业城市的发展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8.

2024年2月2日至4月14日,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奉上《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也希望通过此展览能激发观众作为 龙的传人 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这说明博物馆(  )

A.全方位向公众普及自然领域知识B.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C.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D.成为进行国民教育最有效的场所

9.

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报告中提到: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推翻外来的民族压迫,废止国内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 由此可知,该文献(  )

A.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科学的评论了持久战的重要意义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0.

1945年4月,日军发动以夺取芷江机场、直逼重庆为目标的芷江作战,即雪峰山战役,战后在当地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墓,其右边角也有埋葬当时日军尸体的集葬堆,碑刻 倭寇冢 。冢旁刻诗一首: 八年(现在称为 十四年抗战 )侵华枉徒劳,得失哪有血债高。流尽扶桑孤寡泪,可怜枯骨顶鸿毛。 这表明(  )

A.正面战场已经取得完全胜利B.敌后战场是中流砥柱C.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带来灾难D.日军因暴行而失民心

11.

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 关系模式 。能够体现这一 关系模式 的是(  )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12.

希腊化时代 ,中东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了巴比伦、波斯和希腊文化等文明。同时,以西亚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向希腊的输出也空前加强,例如中东的天文学、占星术和宗教。这体现了 希腊化时代 (  )

A.文化交往呈现出双向性B.文明冲突碰撞十分激烈C.东西方文明交融最明显D.希腊是文明交流的中心

13.

明清时期广西的书院发展与中央在西南地区实施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交织运行,王阳明任两广总督期间创建南宁敷文书院,后历任流官都曾重修敷文书院。明清两朝,地方兴学之风自东向西逐渐扩展,形成了独特的广西书院文化景观。明清时期广西书院的建设(  )

A.旨在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B.促进了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C.体现了儒学渗透民众生活D.有助于构筑大一统思想意识

14.

下表所示是永乐年间明政府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部分大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时间

国家

大事

未来三年

(1405

满刻加

3.两利八儿选制速使奉金叶表朝贡,言愿内购为从年,效果食。

永乐十年

(1412

南康科

王马哈森沙附苏门签刻使臣入贡,赐印治。终或祖时,比年入京。

永乐十五年(1417

古麻刺制

适中官张谦,尝散携精诏书抚渝,焉之纨锦兰妙罗,焉以印动,焉带、金钱、文特。

A.海上丝路得到大规模开拓B.民间对外贸易繁荣C.在海外推行郡国并行体制D.宗藩体系发展状况

15.

按照 蒙巴顿 方案,巴基斯坦被划分为地理上相隔甚远且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的两部分。1971年,印度通过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决议,并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突袭巴基斯坦。不久,孟加拉国正式独立。材料可用于探究(  )

A.南亚国家的冷战角逐B.殖民文化的残余影响C.印度民族的独立进程D.局部战争的文化动因

16.

伏翼(蝙蝠), 齐人呼为仙鼠,仙经列为肉芝 ,古人称之为长寿之药。《本草纲目》指出,食用伏翼长寿的说法 乃方士班言也 ,南朝陶弘景等人迷信前人讹说实乃迂腐。由此可见,李时珍(  )

A.在探求中药方面师古而不露古B.对传统中医药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创新C.注重将实地考察和理论相结合D.博采众家之言 才成就了一家之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元初,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不少热衷于海上经商的权贵和大族。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和商税收入,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设立市舶司,次年,在朝廷下诏书招徕番舶前来贸易的同时,也有垄断海运的权贵大族通过派遣 家客 干人 等出海贸易,有些甚至还委派船总管分赴各国。《松江府志》称元代 江南数郡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地方赖以富饶

——摘编自张晓东《古代上海的大族与海上航运——以元代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元沿袭宋代,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1291年,元朝政府以 亡宋市舶则例 为基础,着手制定新的法则。1278年,元世祖通过泉州市舶司向海外宣布 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还废除了宋代以来的博买政策,降低了抽解比例,容许蕃商越诉。1314年,修订颁布的《市舶则法》强化了市舶司职能,舶商欲出海贸易,除要申请公据外,还要 召保舶牙人保明 舶商下海开船之际,合令市舶司轮差正官一员,于舶船开岸之日,亲行检视各大小船内有无违禁之物 。元末又置 船户提举司十处,提领二十处 ,以加强对船商的管理。

——摘编自程皓《论元代市舶制度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上海地区外贸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市舶司的特征,并分析元代上海地区得以 富饶 的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00年至1910年,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19世纪末,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巴黎人口在1801年为54.8万,到1851年达到105.3万,1896年则达到253.7万;1800年柏林版图扩大一倍,人口为17万,1890年则增加到160万。19世纪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中心,且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金属加工、化工、机器制造、纺织、缝纫等产业蓬勃兴起,教育、科研和行政机构快速扩张,银行、商店和中心商业区也随之发展起来。

——摘编自付成双《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

城市人数

城市化指数(%)

1820

37377

2350

6.3

1840

41281

2668

6.5

1893

33677

2668

7.9

1920

44377

4700

10.6

1936

46136

5263

11.4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 茶马互市 。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
中英茶叶贸易正式开始于1637年。17世纪时,因为价格昂贵,饮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上流社会风行的时尚逐渐平民化。旧帆船由于航速缓慢,新采下的茶叶要在海上漂9个月,甚至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英国,提高帆船的航行速度便成为竞争焦点,于是,高桅帆船应运而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城市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疾病传播率也随之上升,霍乱是水源性传播疾病,市民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染病。喝茶因为要用沸水冲泡能够保护市民免于这一灾难。在机器大工厂,醉酒的工人操作机器会出现经常性失误,导致工伤事故频发。饮茶不但没有醉酒的弊端,还能醒目提神,让工人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摘编自亢丽芳《中国茶叶传入英国及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叶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三、开放性试题

20.

【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 制度建设 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