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4+3)【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85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  )

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C.已产生了青铜工具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

2.

(2020·浙江 山水联盟 高三第二学期返校考试·1)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初见甲骨后,写下这段话。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B.是可以 证经补史 的物质文化遗存C.证明了汉字是使用最久的文字D.可以了解商朝及早期国家的社会历史

3.

(2020·浙江 山水联盟 高三第二学期返校考试·2)《殷周制度论》中对某制度有这样的记载: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该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井田制D.皇帝制

4.

屈原有其人乎?主流观点认为: 屈原确实存在 的,依据之一是《史记原列传》中的记载。到了民国,以胡适为代表抛出了一个倾覆性的观点: 离骚非屈原所作,屈原这个人本就不存在。 依据是西汉之前并无关于屈原的文献记载。针对这一争鸣(  )

A.主流观点错误,单一文献,孤证不立B.屈原的存在与否,有待考古发掘印证C.胡适观点还须商榷,所持依据不够充分D.司马迁离屈原时代较近,记载比较可靠

5.

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代,卿大夫在家内盛行着家臣制。到了春秋末年前后,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变化(  )

A.表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B.奠定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C.体现家臣社会地位不断降低D.反映诸侯控制土地不断减少

6.

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到华夏民族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D.百家争鸣 辐射周边各民族

7.

《商君书·境内》说:秦国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 ,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在册,一旦死亡就要从名册上除名;云梦秦简中的《秦律·田律》也记载, 入顷刍橐,以其受(授)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橐二石 。这反映出当时秦国(  )

A.田地私人占有相当罕见B.人口控制十分严格C.百姓兵役负担尤为沉重D.国家统治能力加强

8.

以下是有关宋代设置 通判 一职的史料记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始置诸州通判……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时大郡置二员。馀置一员。州不及万户不置,武臣知州,小郡亦特置焉。

A.通判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宋代中央官员数量众多C.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五代D.宋初重视制约地方权力

9.

制度建设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②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④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10.

汉变秦治 是指汉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所制定的大政方针。以下措施属于 汉变秦治 的是(  )

A.郡县制度、尊崇儒术B.察举制、转运司C.黄老无为、轻徭薄赋D.推恩令、政事堂

11.

下图是中国部分时期人口变化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盛唐时期的实际人口数超过一亿 ②番薯引进促进了宋元时期人口增长
③清朝赋役改革导致隐匿人口减少 ④战乱与灾疫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2.

中华 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 西中华门 、北魏 中华门 、南朝梁 东、西中华门 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 中华 作为 中国 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 中华 一词的使用(  )
①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 ②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③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 ④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3.

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起,清政府在西方耶稣会士的帮助下,历十年之久,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测量,并利用欧洲测绘技术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

A.为《尼布楚条约》签订提供依据B.顺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反映了士人热心西学的开放心态D.开创了绘制疆域地图的先例

14.

下列表述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普及

当地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

B

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理学成为基层教化的主要工具

C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

民族交融限于文化层面

D

元朝的简仪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元代科技全面领先世界

15.

唐制,朔望常朝以外,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见诸宰相,宰相须同进同出。诸宰相 会食于政事堂 ,皇帝还安排很多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官员也进入政事堂。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唐代实行集体议政 ②宰相权力的逐步扩大
③外重内轻局面改善 ④决策的效率得到提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

【加试题】在隋朝,地方官员通过科目考试由专门部门选拔。于是写文章成为荣进之路。 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 。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

A.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儒生地位提升同时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C.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存有弊端尚不完善D.儒学依附科举制度沦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17.

《汉书》记载: 汉兴至于孝武……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 以通西域,鬲(隔)绝南羌、匈奴。 四郡的设置(  )

A.为张骞通西域创造了条件B.阻断了匈奴与外界的联系C.使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D.加强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18.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该做法(  )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9.

南朝刘宋时,农家子弟沈庆之官至宰辅,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掌管朝廷内务;萧齐时,出身寒微的纪僧真执掌中书后拜访士族遭到蔑视;萧梁时,北齐降将侯景提出与南朝望族王、谢两家联姻,被梁武帝劝诫与门第低一些的家族联姻为宜。上述现象说明(  )
①门阀政治在南朝逐渐衰落 ②南北方文化交流日趋加强
③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门第差异的意识依然明显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

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21.

《元志七》载: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载: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 由此说明(  )

A.行省事务须呈报中书省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22.

明朝初年的一些贪腐大案使明太祖认为,中央官员如果和地方富商巨贾相勾结,则贻害无穷。为此明代实行(  )

A.自今科场取士……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B.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C.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D.凡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州)、松(江)人

23.

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

24.

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君权神授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新唐书·孝友》裁了一则案例:初唐武后统治之时,同时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手刃原县尉赵师韫,并于案发后主动归罪。此案判决引起了近百年的争议。武则天以女性身份掌权,引起朝野诸多非议,她本想遵循先例,贯彻儒家 父之仇弗与之共戴天 的信条赦免复仇者,以博得仁义之名。但八品的左拾遗陈子昂却作《复仇议状》一文,他认为,法律是 圣人做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 ,主张不应以礼屈法,提出先诛后旌的处理方法,即 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 。武后考虑之后采纳,并奉为经典供后世参照。
百年之后,柳宗元重提此案。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积极支持 永贞革新 。他作《驳复仇议》批判陈之建议,认为 既诛且旌 渎刑坏礼 ,应遵循圣人之制, 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他认为礼法本不存在冲突,目的都是为了防乱。因此,表彰与处死同施于一人,将导致滥用刑法或破坏礼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谨慎行事。他建议对复仇案件要区分论罪用刑:若复仇合乎 ,即父为官吏误杀,复仇当被奖励;如其父确实当诛,复仇便是 仇天子之法 悖骜而凌上
与柳同一时代的韩愈也加入了论战,为此写了《复仇状》一文。他认为,臣下无权决断复仇案,应当从古制,直接上呈尚书省,由集体讨论出具意见,最后由皇帝定谳。

——改编自沈玮玮、曾潞明《唐人徐元庆复仇案的百年论争:陈韩柳之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陈子昂、柳宗元、韩愈对 徐元庆案 的看法及不同背景。(11分)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 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 ,更在于 弼成救化,以治其好生之德 。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法律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穿越到宋代
材料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反映宋代发达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全图中共有官吏、农夫、商贩等各色人物600多人,人物各异,造型生动。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解说词
假如某天你穿越到上图所反映的时空,就你所看或所听的历史信息,任选一例,并加以简要阐释。(要求:信息选取需符合时代特征与场景设定,阐释完整,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 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 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