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诊断历史试题(25+3)【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4 浏览数:121

一、单选题

1.

学者刘斌指出:在陕北的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等龙山时代遗址中,出土和采集有良渚式的玉琮、玉钺、玉璧和玉璋;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夏商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神权与王权结合有利于国家产生B.区域文化交流助推早期文明发展C.各地文化具有同根同源发展趋势D.良渚文化以玉器生产为主要特征

2.

下图是中国文字演变的历程。这一演变历程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文化下移局面的出现C.国家统一趋势的增强D.汉字普及程度的提高

3.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据此可知,夏、商、周三族(  )

A.都起源于黄帝族系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已有族群认同意识D.祭祀程序基本相同

4.

王国维说: 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  )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C.依据才能品德确定储君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5.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 乐以致神 ;到了西周,周公在 制礼 的同时也不忘记 作乐 。这些现象说明 (  )

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

6.

王臣 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臣 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7.

西周的分封制有三种类型,其中之一是: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  )

A.实现周王权力集中B.推动边疆经济发展C.扩大周朝势力范围D.维护国家统一安定

8.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治国主张各有不同,儒家主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法家主张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道家主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治国主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

A.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B.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C.努力构建大一统中央集权D.关注政治民生而积极入世

9.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天道运行、人世变迁遵行 土、木、金、火、水 相次转移的 五德终始 说。此后历代新朝统治者都会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胜所灭朝代的所谓新德,以此宣扬(  )

A.以德治国B.效法古代C.统治合法D.君权神授

10.

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  )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汉代)每个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证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在当地发展家族势力。 这反映出当时(  )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人才选拔公正公开C.察举制取代了世官制D.任官实行本土回避

12.

下表是《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的人口数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期

年份公元

户数

口数

前汉

2

12366470

57671400

后汉

57

4279634

21007820

105

9237112

53256229

146

9348227

47566772

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C.全国人口持续增长D.国家赋税按户征收

13.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这些观念反映了(  )

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D.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

14.

中国古代从周公的 以德配天 、孟子的 民贵君轻 到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这些主张的共通之处在于(  )

A.对君权有所制约B.以人性善为基础C.受神权思想影响D.批判了专制主义

15.

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西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B.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状态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人口迁移和经济重心转移

16.

北魏皇室以黄帝后裔自称,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祭尧、舜、禹、周文王、孔子,并表示迁都洛阳是为了兴复 周业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开始仿周制营建洛阳。这反映了孝文帝(  )

A.尊崇儒学的思想B.恢复周制的意志C.托古改制的态度D.继承传统的决心

17.

东晋时,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宋朝则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这一变化表明(  )

A.民族交融淡化了家世门第B.门阀政治在逐渐走向衰落C.科举制成为唯一选官制度D.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转变

18.

唐玄宗时在皇宫内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省的职权,为皇帝起草诏旨文书,后来,又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 内相 。唐朝 内相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唐玄宗的个人喜好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中书省权力的下降D.专制制度的本质使然

19.

女着男装是唐代流行的特殊的 着装时尚 。如图中武则天身旁随侍女官即戴长脚噗头、身着全套男装。该作品反映了(  )

A.宫廷服饰深受胡风影响B.尚力崇武成为社会时尚C.儒家礼教受到一定冲击D.宫廷绘画技术走向成熟

20.

下表为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贸易形式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  )

时段

贸易形式

初唐、盛唐

贡赐贸易:双边以上贡赏赐的方式进行奢侈品的互换。

中唐

绢马贸易:赐马价绢,以赏赐的名义将马匹的价格折绢进行交易。

晚唐

茶马贸易:以等价的茶叶与马匹相互交易。

A.唐朝处于贸易优势地位B.中原政权力量走向衰落C.贸易双方不平等性加剧D.经济地域差异逐渐缩小

21.

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 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 ,大量的自耕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  )

A.引发了藩镇割据B.推动了税制改革C.加剧了农业衰退D.促进了人口迁徙

二、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邱树生、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武周之后,进士之门不乏出身 荒微寒贱 之士……其实,进士取士人数有限,每第不过十数人,选取方式也远非公平,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提供了在最广泛的基础上,最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拔最 精英 的人士的方式,人人都能以平等的条件,争取这种身份。

——李春青《隋唐气象》

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和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科举制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决定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国情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8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在中国,对义利关系的关注源于诸子百家。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坚持义大于利的道德原则。而在荀子看来,舍弃正当利益而只追求 则违背了人的本性。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 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标准,并以此为基准形成了人人相互联结的家、国、天下之统一体,进而逐渐形成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局面,并且把 置于首位,作为衡量个人品质、国家道德的标准。
西方思想界并没有 义利关系 的表述,而关于正义与财富的争论则自苏格拉底学派即已开启。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利的前提,强调行事要合法、守规矩。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认为 每个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要那样做不伤害他人的利益 。直到近现代,多数西方思想家都以孤立的个人为出发点,认为个人利益优于集体利益。人们普遍信奉重商主义理念,所有经济活动和国家政策都指向同一目标即获取财富。

——摘编自万绪珍《中西方义利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义利观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义利观存在差异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简析中西方义利观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但日子久了,那制度就变坏了。这不止是汉代选举制度如是;我们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那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不得用材料中的史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