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264

一、选择题

1.

在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曾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测量距今170万年左右。该处遗址发现的古人类被命名为(  )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2.

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B.半坡C.大汶口D.良渚

3.

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的 邦国时代 。龙山时代的都城遗址中,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下列可能发生在该时代的是(  )

A.国人暴动B.盘庚迁殷C.商汤灭夏D.尧舜禅让

4.

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 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 杜康造酒 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 。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5.

1899年,王懿荣在购买的中药 龙骨 上发现了古文字。经研究,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这种文字因书写材料而被称为(  )

A.甲骨文B.金文C.简帛文D.篆文

6.

如图所示青铜器的内底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后,想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其子为实现这一遗愿而营建陪都的故事。这一故事发生于(  )

A.夏朝形成前B.商代崛起时C.西周建立后D.东周灭亡时

7.

如图所示文物及其铭文,有周康王赐予一个叫 的贵族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等信息。该史料可用于认识西周 大盂鼎 及其铭文拓片(  )

A.禅让制B.分封制C.皇帝制度D.刺史制度

8.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 尊王攘夷 ,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 是(  )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

9.

赤狄(鬼方)各部虽然盛极一时,但是它们彼此互不统属,所以它们实际上处在中原各国的包围之中。春秋时期,赤狄被晋国各个击破,其人口和地盘尽入晋国。至此,古老的鬼方完全被华夏族征服。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专制集权取代封邦建国B.兼并战争破坏了分封制C.华夏诸侯完成国家统一D.征服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10.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随着周天子的册封,赵、魏、韩建国,史家普遍将此作为战国时期开端的标志性事件。该事件被称为(  )

A.吴越争霸B.三家分晋C.田氏代齐D.齐魏争霸

11.

图1至图2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

A.造福千秋B.控流发电C.沟通水系D.方便航运

12.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下图,该变法发生在何处(  )

A.①B.②C.③D.④

1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无为而治B.以德治国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

14.

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

A.老子B.墨子C.孟子D.韩非子

15.

哈佛帝制中国史书系 已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中译本。这套书共6卷,书写了公元前221年至20世纪初期 帝制中国 的历史。由此可见,这部书第1卷讲述(  )

A.史前时期B.夏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16.

下表是秦朝中央 三公 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③处的官名应该是(  )

官名

职掌

印绶

备注

常丞天子,助理万机

金印紫绶

掌武事

金印紫绶

或称国尉

掌副丞相、监察

银印紫绶

位上卿

A.丞相B.太尉C.皇帝D.御史大夫

17.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C.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D.便利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18.

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如图板书设计,其标题(空白框处)应为(  )

A.秦统一六国B.秦末农民大起义C.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D.三国鼎立

19.

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  )
202408221507264055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C.光武中兴、争权夺利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黄帝塑造为华夏始祖,北齐史家魏收在《魏书》中总结孝文帝改革成就、将黄帝进一步塑造成北朝各族共同祖先。给上述事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制度沿革与社会转型B.中外交往与文明互鉴C.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D.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

21.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个政权以建业(后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统称为 六朝 ,南京因此被称为 六朝古都 。这六个政权是(  )

A.吴、东晋、宋、齐、梁、陈B.吴、西晋、北魏、西魏、北周、隋C.蜀、西晋,宋、齐、梁、陈D.魏、东晋、北魏、东魏、北齐、隋

22.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 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社会环境安定B.自然条件优越C.人口数量增加D.得到大规模开发

23.

下图资料引自北朝时期某著作。该著作主要反映的是(  )

A.数学成就B.艺术成就C.文学成就D.农业成就

24.

他对书法的贡献在于 摒弃隶书遗意,创造出最宜抒发情感因素、极富韵致的行书书体 。这里的 是(  )

A.贾思勰B.祖冲之C.王羲之D.白居易

二、综合题

25.

出土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和古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读材料,图1所示工具的材质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使用这种工具获取食物的方式有哪些?
(2)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图2所示工具主要用于什么产业?图3体现了哪一个朝代的青铜制作工艺?
(3)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图4同时期出现的农用动力是什么技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四幅图片所示的器物作为史料有什么相同点?

26.

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土地买卖,承认井田制的崩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把秦划为31个县,设令、丞掌管,令、丞由中央任免……
材料二 秦统一当年,针对统一帝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地方行政体制,大臣们进行了激烈辩论。皇帝采纳李斯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两级行政体制,以郡统县,县以上主管官员均由中央任免,职务不世袭。
材料三 汉初君臣将秦速亡的原因归结为废除分封,因此,汉初地方行改体制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史称 郡国并行制 。诸侯王严重危及中央集权的统一与安全。文帝时,采用了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策略;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将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 推恩令 ,此后进一步出台州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推行什么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 皇帝 在历史上的称号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并归纳文帝、景帝、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什么共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从战国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德治,德治的基本内容是复礼。孔子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也对周礼进行改造。 是古已有之的道德概念,基本含义是爱亲和守礼,孔子继承并加以发挥,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儒生淳于越和丞相李斯关于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宫廷辩论,被李斯抓住掀起一场政治风暴,即 焚书坑儒 。但思想的问题是不能靠烧书和杀人来解决的,相反由于其手段的粗暴愚蠢,堵塞言路,反而加速了秦朝自身的灭亡。它打击了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精神,使学术政治化,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材料三 董仲舒在给汉武帝上的 天人三策 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他主张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分别是什么?说说孔子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的?
(2)据材料二,指出 焚书坑儒 对秦朝、对古代文化分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后来促使西汉王朝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哪些官职?
(2)材料二图中所示交通道路的名称是什么?汉朝对外输出的最有代表性的货物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条交通道路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