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7 浏览数:215

一、选择题

1.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

2.

《礼记》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  )

A.禅让制取代世袭制B.中央集权的出现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郡县制度的出现

3.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

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B.统一性,文化特征一致C.先进性,文明世界领先D.延续性,文明没有中断

4.

西周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时期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反映了(  )

A.周朝政局逐渐稳定B.周天子依附于诸侯C.周王诸侯关系强化D.周王室的势力衰微

5.

《尚书·牧誓》记载, 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如图青铜器 利簋 内底铭文也记载了 武王伐纣 。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B.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C.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相矛盾

6.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瑶役,老三被国君派往某县做县令。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齐国B.楚国C.秦国D.燕国

7.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这一措施(  )

A.延续了西周的分封制B.开创了历代地方行政基本模式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D.加强了秦朝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8.

有学者评价某一帝国的意义在于 因统一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国家构造基本形态,与这一时代造就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态,一同跨越并规范了其后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历史 。其中 国家构造基本形态 所起的作用是(  )

A.巩固统一B.重建国家C.网罗人才D.统一思想

9.

法国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文明史》:“(古代)中国向外界开放得很少,倾向于主要靠自己的资源生存。事实上,它只有两个大的出口,一个海洋,一个沙漠。 材料中的两个大的出口是指(  )

A.玉门关和阳关B.海陆丝绸之路C.长安和洛阳D.黄海和敦煌

10.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202408271518507757

A.汉景帝B.汉高祖C.汉武帝D.光武帝

11.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 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B.蜀C.吴D.晋

12.

他当皇帝,得益于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时人称出现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政治局面。这样的政治局面出现在(  )

A.曹丕建立的曹魏B.司马炎建立的西晋C.鲜卑族建立北魏D.司马睿建立的东晋

13.

《魏书·高祖纪》: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颁布这一诏令的目的是(  )

A.加强皇帝权力B.打击鲜卑贵族C.减少民族隔阂D.增强北魏实力

14.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画和壁画上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202408271518507757

A.雕刻艺术的成熟B.民族之间交往交融C.南北政权的对峙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综合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人物

成就

①____

改进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张仲景

医圣,写成《②____》,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③____

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司马迁

④____》,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⑤____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⑥____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

书圣,《⑦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绘《女史箴图》《⑧____》,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

雕刻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⑨____,继承秦汉以来雕刻艺术的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1)根据表格提示内容,将空格补充完整。
材料二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儒家、道家和法家学派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核心主张。
(3)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思想繁荣的局面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自称 命令称为 ,印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汉武帝使 大一统 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 大一统思想 ,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1)根据材料一指出 始皇帝 及他开创的政治体制名称,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的 大一统 包含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 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开疆拓土 方面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08271518507757
材料二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晋灭亡前后……中原人纷纷南迁。南迁既有官员、地主,又有商人、农民。往往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庄,整个地区的人,千里迢迢,风餐露宿,奔向南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迁徙产生的影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