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88

一、单选题

1.

表1所示为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分类整理(部分)。二里头遗址一至三期遗存特征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表1

时段

居住区

手工制作区

铜礼器

其他铜器

一期公元前1750—前1680

骨器加工作坊位于工业区一角

二期公元前1680—前1610

有主干道网,人们分区而居、居葬合一

存在铸铜、绿松石作坊

铜铃

三期公元前1610—前1560

宫城居中,显贵居住区拱卫在侧

铜铃、兽面牌饰

A.礼乐制度的形成B.手工业的独立发展C.青铜文化的繁荣D.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2.

有学者提出,战国时代是一个上升之途非制度化的时代,养士以 私养 家养 为主,还不能说政权具有开放性;直至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渗透着 私养 家养 的影子。汉朝政府试图打破 私养 家养 局面的做法是(  )

A.实施察举制和征辟制B.分封诸侯王出镇地方C.培植宦官以制衡外戚D.将各州刺史改为州牧

3.

三国时期,长沙地区已成为吴国重要的军粮主产地。南朝萧梁时, 湘州(治所在长沙)七郡,大 之所出,皆受万斛(稻米)”。《旧唐书·刘晏传》记载: 潭(长沙一带)、衡(衡阳地区)、桂阳,必多积谷……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 这可用于(  )

A.证明湖南地广人稀的格局B.说明战争的客观积极作用C.探究漕粮运输的战略价值D.证实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4.

汉代 表彰六经 ,而实际流传的 五经 ,因 三礼 春秋三传 各有传承,形成 九经 ;唐代官方刻写的标准石经中收入《论语》《孝经》《尔雅》,形成 十二经 ;进入宋代,强调心性论的《孟子》上升为经, 十三经 最终定型。 十三经 形成的历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顽强的生命力B.官方正统思想的世俗化C.考据学对出版业的促进D.学术与政治的交互影响

5.

宋太祖曾留下 勒石三诫 (其中第二条为 不杀士大夫 ),新皇登基前须在碑前立誓。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最有助于解释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因素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B.君权相权的失衡C.稳固君位的考量D.太学清议的悲剧

6.

据记载,自万历年间推行 一条鞭法 后, 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用度日益华靡,物力日益耗蠹 俨然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这表明, 一条鞭法 的实施客观上(  )

A.冲击了 灭人欲 的说教B.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C.促进了产业资本的积聚D.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外流

7.

1884—1902年,康有为撰写了一部 秘不以示人 的大同书,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升平(小康)世,而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 ,并指出实现 大同 的路径是 公农 公工 公商 ,从改变家庭的性质开始消弭私有财富。这一理论(  )

A.是维新派的斗争纲领B.颠覆了传统文化观念C.深受马克思主义启发D.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8.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长江流域各省平均有70%的县长是由本省人出任的。非本省籍贯的县长则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省政主管长官为外省人时,该省县长中必定有相当一部分与省政主管长官同籍;二是外省县长多为相邻省区之人,如湖北的外籍县长中,多为湖南人,其次为河南人。最有助于说明这一状况的是(  )

A.地方治理体系的转型B.中央政府的简政放权C.回避制度的最终废止D.基层自治的有序推进

9.

七七事变后不久,南洋华侨便广泛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1938年与1937年相比,日本对马来亚、菲律宾、印尼、泰国、婆罗洲等地的商品输出额降幅超过45%,进口额则减少了29%,由历年来的出超变为入超。由此可知,这场抵制日货运动(  )

A.配合了中国远征军的作战B.加速了东南亚的独立进程C.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企图D.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抗议

10.

从1950年下半年起,我国对所有接受西方国家资助的学校陆续采取收回自办政策;1952年下半年到1956年,我国将全部79所私立高等学院、1467所私立中等学校、8925所私立小学改为公立。这些做法旨在(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为工业建设积累资本C.加快落实 双百 方针D.实现 科教兴国 目标

11.

202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来华出席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的叙利亚总统。习近平表示,中方支持叙利亚反对外来干涉,反对单边霸凌,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以 叙人主导,叙人所有 原则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习近平主席此言(  )

A.指明了中东问题的根源B.阐述了重建和平的主张C.回应了世界多极化诉求D.表达了睦邻友好的愿望

12.

表2所示为对斯巴达城邦的监察官和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若干特征所作的比较。据表可知,斯巴达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表2

斯巴达城邦的监察官

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

历史渊源

部落时代负责监督公共事务的长老

王政被推翻后,履行最高军政首脑职责

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从长老院提名的贵族中选出五人,一年一任,地位平等;古典时代,平民也可被选为监察官

一年一选,由公民大会每次选举两人,再经元老院批准确认;任期一年,起初仅限贵族参选,后扩大到所有自由民

权力行使

代表公民监督国王,审理国王越权等非法行为;同时负责监督公民生活中的行为

主持元老院会议,负责执行元老院的决策;领导军队

对军事的影响

战时随同国王出征,监督其指挥,出现意见分歧时有最终决定权

直接领导军队,负责军事决策

A.均有民主制传统B.行政与司法合一C.政权日趋平民化D.公民的地位平等

13.

在加尔文教统治下的日内瓦, 有利可图 的劳动不仅被看作生活的手段,而且被看作生活的目的。加尔文教也宣称,财富的增长诱惑使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耽于享乐。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

A.推翻了天主教的权威B.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C.使宗教伦理成为法律D.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14.

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规定: 合众国政府在本宪法被批准之前所欠下的债务及所签订的条约,在本宪法通过后具有和在邦联政府时期同等的效力。 而制宪会议的诸多代表们自独立战争时期起就握有大量政府公债券。这最能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

A.积极融入维也纳体系B.重视维护有产者利益C.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D.实现了权力相互制衡

15.

19世纪20年代,英国侵入缅甸之际,将大批孟加拉劳工带到缅甸。缅甸独立后,这批孟加拉人的后裔长期被视为 无国籍者 ,被当地社会排斥。1978—1979年,缅甸开展大规模人口普查,20多万 无国籍者 从陆路逃往孟加拉国,但多数被遣返。由此可见(  )

A.殖民活动使原住民人数锐减B.新兴国家注重构建文化认同C.国际移民问题面临治理困境D.民族自决原则未能得到尊重

16.

图1选自2023年11月20日美国出版的某杂志的封面。对其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图1

A.白领阶层深陷社会焦虑B.人工智能仍然存在局限C.技术革命改变生产流程D.传统就业岗位受到威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表3为《商君书》中的主张与《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商鞅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前351年)的举措(部分)对照表。

表3

《商君书》中的主张

《史记·商君列传》对变法举措的记载

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均出余子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之使令服徭役,以世辈分使之,又高其解舍免役资格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触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共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摘编自商鞅等《商君书》、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相应的意图。(不得照抄材料原文)(8分)
(2)废井田和行县制是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举措的实质,并分析商鞅第一次变法并未推行这些举措的原因。(8分)

三、综合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 开眼看世界 和洋务运动时期,全国一度出现了 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 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曾经 以守旧闻天下 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机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

——摘编自郭辉东《中西文化融合与湖南近代人才群起》

材料二
回顾历史,中国从鸦片战争后走上学习西方、模仿西方发展模式的道路。英国模式、日本模式均未能使中国的发展有所起色。进入20世纪,除了英国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外,苏联模式也成为可供选择的 样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几经挫折,终于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中国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发展经验也被其他国家视为 中国方案

——摘编自杨晓娟、姜红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近代中国三次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思想转型。(6分)
(2)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中外文化碰撞,以 人才·模式·中国道路 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该组织致力于确保油价稳定、争取产油国的利益,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从而取得了石油产量控制权和石油价格决定权。1973年10月6日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禁运即开始施行,石油危机爆发。OPEC国家将油价水平从每桶2—3美元,提高到每桶13美元,对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输入廉价原料、出口高价工业品所形成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起了挑战。石油危机出现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状态。1974年9月24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承认石油输出国组织不仅用石油作为政治武器,而且还将其作为革命武器。OPEC带来的石油危机,使整个世界有了 资源危机 的意识,从此 可持续发展 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摘编自蒲志仲《石油武器的故事》

材料二
发源于中国的澜沧江,出境后被称作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自2018年1月起,在中国倡议下, 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 成为 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和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倡议打造的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旨在促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完善次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次区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地位。澜湄六国共饮一江水,命运相连,人文相亲。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使 和合共生 的理念和澜湄共同体意识更深入人心。六国以此为契机深化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互学互鉴,也推动了澜湄各国在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有利于澜湄次区域文化振兴。

——摘编自彭万、庞豪《共建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有利条件。(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的意义。(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