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84

一、单选题

1.

如表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大型墓

使用木棺。随葬品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墓主都是男性。

中型墓

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死者多系男性。

小型墓

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

A.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瓦解B.贵族等级制度形成C.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D.社会阶层分化出现

2.

如表为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的南、北方人口变化情况。该变化反映出(  )

朝代

南方

北方

户数

占全国比例

户数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北方经济发展停滞

3.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门阀观念的消失B.科举制度的发展C.官僚政治的确立D.监察体系的完善

4.

随着江南地区市镇中 丝行 布庄 的发展,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 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 ,其特色产品包头绢 通用于天下 。这说明当时(  )

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B.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C.江南丝织业全国领先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5.

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派别时指出: 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该派别的核心主张是(  )

A.中体西用B.变法维新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

6.

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最初是一份教会报纸。后由于大力宣传西学,倡导中西并重思想,报纸销量大增,1889年共印10529份,1895年达20000余份,1898年共印39000份。但此后,销量不断下跌,最终于1907年停刊。《万国公报》销量下跌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传教活动的频繁B.顽固守旧势力的破坏C.救亡图存路径的变化D.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动

7.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指出: 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 这一主张意在(  )

A.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B.适应人民战争的需要C.废弃原有的教学方式D.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

8.

20世纪50年代某国际会议的公报声明: 亚洲和非洲国家希望在发展亚非文化合作的同时,同其他国家发展文化接触 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 。该会议(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明确了反殖民反霸权的目标C.实现了亚非国家联合自强D.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

9.

如表为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单位:%)。这说明(  )

收入项目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工资性收入

20.2

22.4

31.2

36.1

38.9

家庭经营收入

75.6

71.4

63.3

56.7

51.2

财产性收入

4.2

2.6

2.0

2.7

3.1

转移性收入

0.0

3.6

3.5

4.5

6.8

注: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所得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如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等。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C.社会经济结构剧变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10.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人和腓尼基人先后到西西里殖民和经商,希腊文明和布匿文明成为西西里古典时代早期的两大外来文明;公元前3世纪晚期,罗马文明进入西西里;公元前1世纪,希腊语、拉丁语和布匿语成为当时西西里的三大语言。这反映出(  )

A.多元文明的共生与融合B.古代各文明间的交流频繁C.区域文明的扩展与趋同D.文明的形成不具有独立性

11.

11世纪中期,英王威廉一世分封给大贵族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而不相连,如莫尔吞的罗伯特,其大地产散布于20个郡,此外约有20个大贵族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这种相互分割与交错的格局(  )

A.延缓了中央集权的进程B.阻碍了庄园经济的发展C.削弱了对抗王权的力量D.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12.

下图内容为19世纪的欧洲学者布克哈特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他评论的应是(  )

文化一旦摆脱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和在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科学革命D.启蒙运动

13.

1760—1830年,英国人由原来分散于3点至9点睡醒的时间逐渐变化到5点至7点起床, 神圣星期一 假日也最终消失,变成了工作日。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节奏较为规律B.钟表等计时器的普及C.工业革命的推动与影响D.宗教活动时间的改变

14.

如图为1880—1914年美、英、德、法等国的战舰吨位比较。图中斜线柱体表示的是(  )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15.

如表为2012年非洲主要进出口产品构成(单位:亿美元;%)。据此可知,当时非洲(  )

产品名称

进口

出口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机械及运输设备

1820.31

29.58

313.25

4.90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989.07

16.07

566.32

8.86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1054.79

17.14

3830.70

59.96

食品和活动物

717.57

11.66

423.79

6.63

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

635.43

10.33

216.73

3.39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182.39

2.96

441.99

6.92

A.进出口产品结构基本合理B.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C.工业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D.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

描绘了汉代纺织的工序:即调丝;络丝、并丝;踏机织作使用了脚踏提综式斜织机

2

上排左侧为一酒肆,二人正在沽酒;右侧是一杂行,室内三人正在议价;中间一组人,正面谈交易。中排有人执物入市交易。下排右侧是一粮行;另外三对人,提秤称物。

3

描绘了孔子弟子曾参恭顺地跪坐在母亲身后,双手呈作揖状举至胸口,母亲坐在织布机前。上面刻有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等文字。

4

描绘了胡汉交战的场景,左侧戴尖帽持弓箭的是北方游牧民族,有溃败之势,右侧持剑戈的则是汉人士兵,正在追击,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场面。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10分)
(2)若要进一步研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补充史料?请分别举例说明。(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晚清报人群体的演进

时段

概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开放口岸相继创办,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报人。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如王韬,秀才出身,因生计所迫,受雇于上海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及一年即停办。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后,报人掀起晚清第一次报业高潮。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18968月,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得到张之洞捐助;189710月,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支持下,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

报人掀起了晚清第二次报业高潮,报人群体迅速壮大,并自居中等社会,自觉承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新办报刊遍布海内外。如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林白水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

——据付登舟、赵晨韵《晚清报人群体演进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报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演进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报人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革故鼎新、改天换地的时期,这一时期召开的英模大会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英模大会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 为了鼓励全国人民共同效力于解放全部国土,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9月25日,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 当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个国庆纪念节日快要到来之际,你们在这里开会,是有巨大意义的。 他称赞英模们 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向英雄模范们学习。
参加大会的战斗英雄代表有350人,劳动模范代表459人,劳动模范代表中有女性38人、少数民族代表12人。会议期间,代表们参加了国庆大典观礼,出席了毛泽东、苏联大使及其他机关主办的招待宴会。10月2日,大会举行了闭幕式,会议发表了《告全国军队与劳动人民书》、《声援朝鲜反美侵略》等电文。会议结束后,在京举办了解放军战绩、革命文物和兵器展览以及劳动模范的劳动成绩展览。首都各界热情邀请英模代表报告其光荣事迹,受到热烈欢迎。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等

结合材料,以 英模大会·时代印记 为题写一则短文。(12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202409040008292207

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路线示意图

指出图中迁入美洲的三条移民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成因。(1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