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一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05

一、单选题

1.

《仪礼·觐礼》曰: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王国维认为: 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B.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C.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2.

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 ,秦始皇 下其议于群臣 ,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 群臣皆以为便 ,而廷尉李斯则以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

A.避免了君主 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

唐高祖至玄宗初年,用宰相名号来赏功和变相赏功都是不允许的。玄宗中叶后,逐渐出现了 使相 ,主要给予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身住地方、遥兼宰相。德宗时,自下而上的功勋型、强镇威胁型和安抚型使相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变化(  )

A.折射出宰相权力急剧扩大B.说明藩镇割据导致使相的出现C.促进了监察体制不断完善D.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

4.

《清会典》称军机处为 办理军机处 ,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 值房 。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俸禄。《枢垣记略》记载: 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这说明清朝军机处(  )

A.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C.服务于专制皇权强化的需要D.政治职能存在着单一性

5.

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 元首 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 奥古斯都 (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

A.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B.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C.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D.强化了社会等级差异

6.

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允许部分骑士交纳 盾牌钱 ,他及其后继者理查德一世在45年中征收盾牌钱11次;约翰王登基后15年间就征收了11次。而13世纪初的《大宪章》规定 除三种情况外,英王如需征收代役税和贡金,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 。《大宪章》的这一规定(  )

A.维护了贵族和教会利益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趋势C.蕴含了自由平等的精神D.否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7.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近一百年时间内,法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共和政体、两次帝制、一次旧王朝复辟和一次 七月王朝 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到1875年宪法的颁布才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法国政体才逐渐稳固下来。这表明法国(  )

A.君主派的势力被彻底根除B.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C.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D.革命历程呈现出激进色彩

8.

下表所示为1689~1884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情况(部分)。这反映出该时期英国(  )

时间

内容

1689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律由议会制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1701

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和罗马教廷教会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继承王位

1721

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1832

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67

第二次议会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

1884

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A.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的重要武器B.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C.君主立宪制度具有明显贵族色彩D.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

9.

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进的民主制模式,对其政党政治进行了全面的移植。他们认为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就可 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 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 。由此可见(  )

A.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B.政党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C.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实现了民主政治D.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10.

1940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 三三制 政权的原则。凡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规定(  )

A.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B.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C.反映出中共开始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D.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11.

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并随着时代不断调整优化,如1978年五届全国政协取消 合作社 界别;八届全国政协增设 经济界 ;九届全国政协改 对外友好团体 对外友好界 ;十届全国政协改 社会救济福利团体 社会福利界 。这些界别的变化(  )

A.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B.反映出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折射出政协制度职能的转变D.体现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

12.

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归侨代表42

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

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13.

商鞅变法时,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些措施(  )

A.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B.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C.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14.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御史中丞吕公著 以请罢新法出颍州 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 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 ,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 出彦博守魏 。上述史料可用于说明王安石变法(  )

A.起到了 富国 的作用B.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C.强化了重文抑武风气D.革新了传统官僚体制

15.

如图是1914年某报刊上出现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揭示出政治转型的艰难曲折B.寓意着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C.体现出民众对袁氏复辟不满D.表明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16.

1979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会议提出,要改善对农村集市贸易和城市农副产品市场的管理,有领导地开放这类市场,贯彻 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的原则。这一举措(  )

A.赋予了国有企业经济自主权B.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C.改变了城乡商业经济的性质D.说明传统经济体制改革已启动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
宋太祖吸取唐朝失败教训, 杯酒释兵权 ,对节度使 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 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博弈的影响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20年,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教徒乘 五月花号 船前往北美大陆。在抵达目的地之前,他们共同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该公约奠定了未来殖民地的政治基础,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这种契约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移民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北关大陆,成为北美大陆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1787年,一批像华盛顿、富兰克林等那样富有创造精神、熟谙法律、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论有深刻理解的人,洞察邦联政府的积弊,积极主张修改《邦联条例》,制定出了确定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宪法。

——摘编自李曼《美国式民主制度的成因》

材料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 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陈少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成因,并说明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及其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政党政治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国民丰富的法治观念和发达的契约精神。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人伦政治思想。民初政党组合也 往往以个人之感情,强为牵合,而未尝以一定之党纲相号召,党员之中知所谓本党政纲者百无一个焉 。梁启超观察第一届国会选举时提出, 未闻有一党发表政纲建旗帜以卜人民之祈向 。各政党的经费不像西方政党主要来自企业界和私人的捐助,而主要源自行政拨款。可是,政党得到的行政拨款十分有限,许多政党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资助,在政治上也就不得不迎和袁世凯。

——摘编自邓亦武《论民初政党政治的畸形化》

材料二
毛泽东提出:我们政权的制度是采取议会制呢,还是采取民主集中制?他的答复是: 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经臭了。 《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政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新中国的根本性质相联系的。这个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适宜的政治制度,就是因为它能够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中国人民就是要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编自黎堂斌《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制度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畸形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并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是改革与变法,就必然带有主观能动性,都是用人的主观意志来改造现实世界。综观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社会处于剧烈震荡转型时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二是由于国家出现了统治危机或积贫积弱,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三是国家在非常时期偶遇突发事件而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改革结果不一。

——摘编自马道军《中外改革和变法的规律性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