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9

一、单选题

1.

在河南省舞阳县发掘的贾湖遗址,考古年代范围为9000—7800年前,出土了我国最古老炭化稻米、石磨盘、石磨棒、七音骨笛、甲骨契刻符号、酒、家狗骨骼等,被誉为 人类通往文明社会的第一道门槛 。这可以印证(  )

A.该遗址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B.当时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南北交流改变了南稻北粟格局D.我国早期文明领先世界

2.

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 禅让 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 不得已 建立新政权。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B.儒学忠孝伦理的强化C.政治和平稳定得到保障D.血缘世袭传统已被放弃

3.

在唐、宋的户籍记载中都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唐代的主户指土著户,客户指寄居户;宋代主户指拥有土地、交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主客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宋代(  )

A.人口流动频繁B.户籍管理失控C.社会控制强化D.租佃关系发展

4.

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土地兼并得到抑制B.江南发展政策宽松C.赋税负担相对较轻D.南人社会地位较高

5.

卫所是明代一种军事组织,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如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

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放弃塞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晚清的 海防与塞防之争 (  )

A.说明了清廷政治统治的腐败无能B.体现出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C.致使新疆地区开始引起清廷重视D.反映出清朝边疆危机促使观念转变

7.

据1912年全国工厂工人(不包括采矿业工人)的情况统计,上海、汉口、广州三个城市的工人人数约占全国工厂工人总数的78%。这一数据表明(  )

A.民族工业发展水平较高B.近代工业分布不均衡C.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D.洋务运动影响力扩大

8.

下表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农村各阶层土地拥有情况表。据此可知,该地当时(  )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人均土地单位;亩

3.43

4.72

5.48

4.88

人均产量单位:石

0.968

1.142

1.286

1.38

A.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租佃关系B.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C.土地革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革

9.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共同汇聚成(  )

A.红船精神B.长征精神C.延安精神D.抗美援朝精神

10.

2015年12月,中国提出中非 工业化合作、减贫惠民合作、公共卫生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 等十大合作计划。2018年3月,合作计划的绝大部分项目已提前完成,且效果明显。这表明中国(  )

A.积极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B.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C.发挥了全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D.具有大国气度和责任担当

11.

下图为该帝国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据记载:“(帝国)从印度河到多瑙河,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面到撒哈拉沙漠。无论从规模和持久性上来说,还是从展现和维持权力的能力上来说……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该帝国(  )

A.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税收体系B.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C.任用马其顿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D.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12.

从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 几乎每一个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 这说明英国(  )

A.生产技术不断革新B.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13.

相对如图而言,明治维新后最突出的变化是(  )

A.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B.从幕藩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体制C.从君主专制转化为君主立宪体制D.从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到脱亚入欧

14.

一旦战争危机过去,那些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和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化方案很快就同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选择取向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发生动摇,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接踵而至。 苏维埃政权基于这一背景而采取的政策(  )

A.集中有限力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B.其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C.使苏联成为发达的世界工业强国D.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15.

1949年美国逼迫英镑和法郎大幅度贬值,至1950年各国出现美元短缺现象;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英国控制美元流量,导致英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信用下降,被迫从中东撒军。美国还利用美元的力量对外进行援助,建立军事基地。这反映出(  )

A.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B.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C.货币政策诱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D.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16.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奠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A.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C.注重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二、材料阅读

17.

文化的差异与消弭。(10分)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

六国

秦国

铜陶器物演变

连续性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

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4分)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 承秦 ,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 德教 。因此,有学者认为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 在文化上结束战国 的历程。(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就收支结构而言,清代前期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咸丰以后,田赋(地丁)收入与原来相比相差悬殊。同时,盐课、关税、杂赋等传统收入在岁入总额中的比例亦大为降低。与此相反,新增加的厘金、洋税却一跃成为收入大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央设立财政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改为田赋、漕仓、税课、管榷、通阜、库藏、廉俸、军饷、制用、会计10司,并规范了度支部及新设10司的职掌。奏销制度在清代前期已经较为完备,但毕竟与具有现代色彩的预决算制度有别。因此,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仿泰西之法 实行预算。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清廷宣布了预备立宪事宜,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实行预决算的氛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始提出清理财政的具体计划和预决算进程。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1949年11月,首届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精神,拟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等文件,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务机构组织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随后,政府决定在全国统一开征14个税种,含工商业税(包括坐商、行商、摊贩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筵席、娱乐、冷食、旅店)等,初步形成了以货物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为辅,在多环节课征的复合税制。

——摘编自刘尚希等《新中国财政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财税近代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税制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科技创新包括 科学 技术 创新 这三层内容。科学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和新知识的发现,技术则表现为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技术发明,创新即是把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 (包括了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技术、信息等)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的过程。从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看,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摘编自梁启东《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看如何构建创新文化环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历史知识,就 科技创新 提出一个具体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日本政府为了防止核灾难,便宜行事将核废水排放入海洋之中。日本政府声称冷却系统可以用海水稀释到安全浓度。即便日本核电站流出的放射性水素浓度非常低,受污染的海水仍具危险因子,尤其是放射性核元素,污染水、土壤,导致动植物死亡。含放射性核元素寄生物在藻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中积聚,受到污染的鱼类被人类吃下之后,可能导致癌症、基因突变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一个人受到辐射的程度取决于吃鱼的数量、鱼的辐射量以及人的健康状况。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渔业首当其冲,日本渔业代表最担心,核废水可能会导致鱼类资源减少,最终危及日本渔业产业生态。据日本渔业称,22.5%的海鲜出口国是中国,其次是美国,占13.9%

                       ——滕昕云《核废水的危险:只有民进党当局装傻》(作者是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

材料二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一回答,日本排放核废水会带来哪些危害?日本政府应当做怎样的正确选择?(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三文鱼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哪些做法值得各国借鉴?(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