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149

一、选择题

1.

他带领人民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取得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他是(  )

A.魏源B.林则徐C.陈化成D.关天培

2.

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长江和黄河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C.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城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烧杀劫掠

3.

太平天国运动是 人间天国梦 ,此 并非洪秀全一人之梦,而是当时苦难中的农民阶级共有之梦。下列文件最能体现 共有之梦 的是(  )

A.《劝世良言》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天演论》

4.

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客观上促进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下列能够证明此观点史实是(  )

A.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了近代民用企业C.创办了近代新式学堂D.筹建了近代新式海军

5.

如下图是德国强租胶州湾后发行的邮票,该邮票发行的时代背景是(  )
202409071038110707 202409071038110707

A.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B.西北边疆的形势严峻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中国面临军阀的割据

6.

赫德评价戊戌变法: 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他们(维新派)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反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依靠无实权的皇帝B.没有广泛发起群众C.缺乏经验操之过急D.保守派的实力强大

7.

这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这一史实是(  )

A.太平军反抗侵略B.左宗棠收复新疆C.邓世昌激战黄海D.义和团反帝斗争

8.

孙中山讲道: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  )

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扶清灭洋D.三民主义

9.

有人评价道: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这意在强调孙中山之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B.开启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肯定了民主自由原则C.保证了民主共和制度D.实践了分权制衡理论

11.

1916年《申报》评论: 庚子以还,主张自治之潮流膨胀全国,然袁氏于此未能有充分之让步,以为施行帝政,可为国家幸福,结果中途病死,晚节不保 。材料认为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  )

A.民主共和成为时代共识B.二次革命起兵反袁C.护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D.军阀割据不得人心

12.

1919年4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 阅《新青年》,甚长益心智 由此可知《新青年》(  )

A.开近代探索之先B.圆变法救国之梦C.创民主共和之路D.启思想解放之门

13.

1916年,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该运动(  )

A.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C.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4.

歌声中凝聚着历史,《红船向未来》唱到:一艘红船哎,南湖浪里来。经风雨历险滩,奋勇向前开。歌词反映的历史是(  )

A.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B.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C.中共成立促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北伐战争实现全国统一

15.

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主张、革命道路上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关联性与内在一致性。下列最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领导武昌起义B.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发动南昌起义D.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6.

彭德怀曾在1928年赋诗: 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 诗中所言 榜样 的含义是(  )

A.发动城市武装起义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率领红军进行长征D.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7.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由此可知,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坚强的领导核心B.群众的大力支持C.红军的英勇善战D.有利的政治环境

18.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它纠正了 的错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个关键点是(  )

A.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初步形成C.遵义会议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D.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19.

2004年辽阳市发现一本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的照片集,其中有柳条湖附近日军自行破坏铁路的现场照片。这些照片再现了(  )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0.

毛泽东曾说,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正是 由于我们方针的转变 ,即摆正了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  )

A.维护民族利益B.反对国民政府C.争取国际援助D.坚持持久抗战

21.

现在敌人正大举 扫荡 敌后,无论在正面抗战能够坚持或不能坚持的条件下,敌后抗日根据地都会是敌人进攻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华北首当其冲。 为粉碎敌人的 扫荡 ,我军组织了(  )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

22.

“……激起了我们全民族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和壮举,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材料论述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开展B.中共七大的召开C.抗日战争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

23.

“(这一措施)将解放军攻势所及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 材料主要强调(  )

A.发展农业的紧迫性B.土地政策的重要性C.内战爆发的必然性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24.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两块浮雕,把它们标记在年代尺上,可以看出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202409071038110707

A.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C.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D.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

二、综合题

25.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
材料一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二 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诺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说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吗?

——陈天华《猛回头》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不平等条约都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对比两个条约,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陈天华认为清政府是 洋人的朝廷 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3)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列举两例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09071038110707

图一 洋务运动概况图

材料二
202409071038110707

图二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图(1895—1898年)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指出变法思想广泛传播的方式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从京师、上海、天津中任选一个城市,列举其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典型事例并说明其作用。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我们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 应运而生 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2)选择材料中的一次革命战争,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伟大革命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4)综上探究,请你谈谈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的冠服制度,对上至皇帝、下到官员及庶人的冠服形制、用料、颜色、纹饰、穿着使用等,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清朝服饰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 严内外,辨亲疏 分等级,定尊卑 的工具。

——摘编自陈成智《剪发易服:渗入灵魂的变革》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1)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的冠服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从社会变革与风俗习惯变迁关系的角度撰写一份主题报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超过80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