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5 浏览数:110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说: 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 由材料可知英国进行 决斗 的目的是(  )

A.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想和中国公开交易C.为了割占香港岛D.为了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

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历史教科书认为: 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 而1933年版教科书则认为: 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  )

A.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B.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C.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D.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3.

下列是一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图片,下列口号与这组图片内容相吻合的主题是(  )
202409071047317935

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

4.

被辟为商埠后,一向以内敛、安逸、守家、平和为城市风格的苏州,一下子被推到政治和外交的最前沿,苏州的平静被打破了。 与材料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5.

《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关于这一 国耻 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B.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C.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D.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6.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屡见不鲜,短或数年、数十年,长或数百年,然周而复始,无非是王朝易姓而已。辛亥革命所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更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时代。 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D.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7.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联中嵌入 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B.宣统帝被逼退位C.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8.

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章只有几篇,而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该杂志刊登的同类文章就有100多篇,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方向发生了转移B.共产国际开始指导中国的工人运动C.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大D.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9.

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辛亥革命C.中华民国的建立D.五四运动

10.

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按照党的章程和革命需要,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从昨天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光明前程。中共二大最杰出的贡献在于(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C.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D.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1.

李大钊、瞿秋白等2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以上史实体现了(  )

A.中华民国诞生B.国共实现合作C.北洋军阀倒台D.双十协定 签署

12.

下面是某历史研究团队进行 道路抉择 专题复习时展示的学习成果之一,其主题应该是(  )

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秋收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        古田会议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A.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B.农村中心,武装夺取政权C.城市中心,军队武装暴动D.民族团结,抵抗日本入侵

13.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场危在旦夕的战斗。 材料中的 行军 (  )

A.成为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B.确立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原则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D.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

14.

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是(  )

A.九一八事变B.华北自治运动 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

15.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日本的田中正明曾著有《 南京大屠杀 之虚构》一书,企图为南京大屠杀翻案。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电影作品《南京南京》B.历史教科书中的记载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6.

照片定格历史瞬间。下列四幅图片最能体现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

A.全民族抗战B.局部抗战C.分散抗战D.自发抗战

17.

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 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这说明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努力争取国内和平B.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C.为备战拖延时间D.争取北伐战争的胜利

18.

蒋介石把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伸出后,他的脚就亮了出来。毛泽东说: 蒋介石总是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 为此,毛泽东对准他的 胸膛 插上一刀的行动是(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解放军首次打响了辽沈战役C.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D.百万雄狮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19.

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202409071047317935

A.民族工业体系完整B.空中航线飞速发展C.高速铁路开通运营D.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B.《义勇军进行曲》C.《毕业歌》D.《黄河大合唱》

二、综合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李鸿章                图二梁启超

材料二 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

——摘编自孙中山《孙中山自述》

材料三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摘编自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以图一、图二所示人物为代表的历史事件,并概括二者内容上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一个主题并说明其特点。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份。上半年,千军竞发,万众欢腾,许多工人、农民第一次发现命运和生活原来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顷刻之间,所有的恐惧和黑暗又变本加厉地回到身边,人头滚滚,枪声凄厉,表面上开始走向统一的中国,实为破裂了,下半年,在南中国的苍茫群山和原野中,点点的星火在渐渐汇聚。

——摘编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 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上半年,千军竞发,万众欢腾,许多工人、农民第一次发现命运和生活原来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 的主要原因,并指出 在南中国的苍茫群山和原野中,点点的星火在渐渐汇聚 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和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因素。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力量从小到大迅速壮大起来,并且团结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枢纽,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全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用史实说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所作的努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原因。
(3)14年艰苦抗战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抗战精神。在当今时代,你认为抗战精神是否还有价值?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4.

下面是不同文章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论述,请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中共在1937年同国民党建立第二次统一战线时,普遍地停止了土地改革,这时则恢复了土改。土地改革意味着地主及其他恶霸的土地被没收,一切经济社会地位被剥夺,同时贫农中的积极分子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提高了地位,控制着农村……这样大规模运动的结果,是农村整个支持了华北的中共武装力量。

——摘编自货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着同国民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团结当时尚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人们起见 …… 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是完全必需的。日本投降以后,农民迫切地要求土地,我们就及时地作出决定,改变土地政策 …… 一九四七年九月,我党召集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立即在各地普遍实行。
——摘编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三、材料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中日战争前

商办

53

4704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材料二 一些工商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 实业救国 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变化。(2分)
(2)据材料二,简述形成材料一所反映发展变化的原因。(3分)
(3)请列举一位材料二中的 工商人士 ,并说明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哪些精神?(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