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384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 从考古发现材料分析,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和发展。 据此可知,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  )

A.推动着早期国家的形成B.表明了阶级分化开始出现C.标志着世袭王权的确立D.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2.

春秋末期的 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战国初期的 儒家 只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春秋末期的 儒书 仍指人神杂糅的六艺和孔子师徒语录,战国初期的 儒书 仅指孔子师徒的政治语录。这一变化表明(  )

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B.儒学成为社会显学C.世俗政治日益发展D.百家争鸣解放思想

3.

秦朝在地方上设 ,作为县级特殊政区,由中央派遣官吏和部落君长联合治理。 除有以族属命名的方式外,也有以山川类地理实体命名的。 的行政归属在区划和民政上属于郡,在少数族群事务管理方面则属于 属邦 以下乡里机构与部落组织并存。秦朝 的设置(  )

A.实现了国家基层自治B.改变了地方行政层级C.强化了皇权专制独裁D.革新了民族管理方式

4.

汉宣帝立十二博士是师法家法、章句之学开始并逐渐形成趋势的契机,而严格的师法家法传承模式最后定型于东汉和帝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 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 这一现象(  )

A.巩固了儒学官方地位B.加剧了儒学的封闭固化C.强化了家族宗法伦理D.阻碍了儒学经学化进程

5.

《晋书·郭默传》载: 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至巨富,流人依附者渐众。 《晋书·庾衮传》又载: 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 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

A.中原人口大量南迁B.土地兼并日趋严重C.人身依附有所松弛D.地方治理面临挑战

6.

以仓厨明器和家禽模型随葬的习俗出现于西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江东地区魏晋南朝的考古发掘,发现随葬仓厨明器或家禽模型的墓葬近百座,其中随葬谷仓模型的有36座,考古简报中有文字描述、线图或照片的谷仓模型计60件。这反映出该时期江东地区(  )

A.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B.农耕经济有一定发展C.地穴式仓储建筑盛行D.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

7.

来通杯是源自欧洲的一种酒器,其特点是底部开孔,饮酒时需要仰头举杯,从杯底饮酒,中亚、西亚有大量出土,《旧唐书》亦有 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 的记载。1970年在陕西出土的 唐兽首玛瑙杯 与来通杯一脉相承。该文物可以佐证(  )

唐兽首玛瑙杯

A.物质交流促进审美趋同B.唐朝手工业的成就突出C.唐朝朝贡贸易往来频繁D.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8.

七出 是我国古代休妻的七种理由,其中 (指妇女凶悍或反对丈夫纳妾)以 乱家 为由也被列入 七出 。但到了隋唐时期, 妒妇 妒习 事例数不胜数。该现象反映出隋唐时期(  )

A.妇女获得了部分婚姻自主权B.社会环境较为宽松C.婚姻观念深受少数民族影响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9.

835年的 甘露之变 是唐代文官集团试图铲除宦官势力的一次政变。政变失败后,宦官集团 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为草芥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指宫内宦官机构),宰相行文书而已。 该现象(  )

A.导致了朋党之争的终结B.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C.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实质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变革

10.

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 平戎万全阵 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 赐边臣御制攻守图 ,打仗时 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 。这一做法(  )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

11.

瓷器题字源于 器勒工名 的传统,唐代出现字号广告和诗歌雅谚,宋元时期出现大量如 镇宅大吉 天下太平 福德长寿 招财利市 等吉祥用语,以及 风花雪月 酒色财气 等俗谚。上述变化反映出(  )

A.市民文化成为主流B.社会生活呈现理学化倾向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传统义利观失去主导地位

12.

元统二年(1334年),虞集提出:“(辽、宋、金)三家各为书,各尽其言而核实之,使其事不废可也。乃若议论,则以俟来者。 三家各为书 的纂修思想最终为元都总裁官脱脱继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 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这一结果(  )

A.彰显中华一统理念B.加剧分裂对峙局面C.助推辽金封建进程D.贬低宋朝正统地位

13.

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6年),苏松巡抚周忱向户部报告当地失地流民的去向,主要为 大户包荫 (即转化为依附民或佃农)、 屯营隐占 (即屯田的兵士或农民隐匿占为己有)、 邻境蔽匿 (即逃入边远和控制不严的地区开荒种地)等。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

A.引发了赋税制度的调整B.推动了农民和土地的分离C.加剧了人地资源的矛盾D.受制于传统封建经济结构

14.

如图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在《何谓明代: 危机 下的北京世界史与东亚》一书中绘制的一幅示意图。据图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  )

A.以江南制造为主轴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B.以丝银贸易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日益发展C.以江河运输为主干的贸易网络遭遇挑战D.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趋向瓦解

15.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1658—1820年),贵州铜仁县历任知县共五十余人,平均任期不到四年。下表为部分知县任职情况,据此可知,清代前中期(  )

姓名

籍贯

出身

任职时间

郭万国

河南许州人

不详

顺治十五年

冯修来

江南武进人

例监

康熙四年

王谨微

湖广襄阳人

进士

康熙四十七年

张太坷

湖北江陵人

进士

乾隆十四年

王光显

江南无锡人

荫生

乾隆四十三年

朱辅臣

江西高安人

监生

嘉庆九年

A.边疆开发取得突出进展B.官员频繁更替阻碍地方发展C.中央集权得到一定维护D.知识分子践行经世致用理念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家产继承主要有爵位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西周时期,爵位的获得主要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春秋中期以后,各国纷纷实行 食有劳而禄有功 的新爵制,秦国的军功爵位可以继承,据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记载,在战争中宁死不屈,爵位可由继承人获得;如后来察觉此人未死,应将此人作为隶臣,并剥夺其继承人的爵位。商鞅变法后,秦国规定 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 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禁 ,贾谊所论 秦人富家子壮则出分,贫家子壮则出赘 ,就是指每个儿子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份家产。

——整理自李恒全《从出土简牍看秦汉家庭继承制度》等

材料二
父母生前就祈家分产的继承方式被称为 生分 ,汉代 生分 现象普遍存在。但儒家主张 父母在,不敢私有其身,不敢私有其财 生分 为其所倡导的家庭伦理所不容。西汉建立之初,政府就有意识地鼓励子孙与父母 同籍 同财 。张家山汉简《户律》规定 子谒归户,许之 ,还规定 孙为户,与大父母(即祖父母)居,养之不善……令大父母居其室,食其田 孙死,其母而代为户,令毋敢逐夫父母 ,对于祖孙三代之间的继承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外,汉代法律还禁止子孙与残疾或年老的父母分家。

——摘编自徐歆毅《汉代家产继承析论》

材料三
唐《户令》规定, 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 但是在贵族家庭中,爵位只由嫡长子、孙承袭, 世业之田 同样由袭爵的嫡长子、孙单独继承。家中无子时,外甥、外孙常被选为嗣子,从而给女儿提供了间接继承娘家家产的机会。在 身丧户绝 的情况下,女儿可以直接继承家产,无子且未改嫁的寡妻妾也可以继承亡夫遗产。但处理户绝遗产时, 若亡人在日,自有遗嘱处分,有证验者,不用此令 ,在没有遗嘱时才将财产分配给女儿或其他亲属。

——摘编自邢铁《唐代家产继承方式述略》

材料四
兼祧 是同宗兄弟当中,若一房无子,则由他房之子一子顶两门,同时承继父亲和叔(伯)的门户和家产。兼祧在清前期为法律所禁止,但由于当时未成年人死亡率高,且宗法观念影响下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极其狭窄,导致大量家庭 无后可立 。乾隆四十四年纂成《独子承祧例》,规定 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周亲,两厢情愿者……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 。兼祧例的适用范围原限于亲兄弟之子,但实际生活中,这一原则被扩大了,嗣子可承三祧甚至多祧,也可承继寡妇和户绝之家。

——整理自郑小悠《清代独子兼祧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家产继承的主要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财产继承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家产继承制度的特点。(8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 兼祧 的现实意义。(4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周公提出并阐发了 天下之中 的概念,建构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成熟的建都理论。该理论由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周之 天下 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政治统治区域,周公以 天下 为空间视域来确定都城,选择适 的地理位置从而确定统治中心。但 天下之中 并非由单一的地理位置因素来决定,《周礼·司徒》说: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按照这一要求成为 天下之中 的地方要具备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的最优越的条件,在地理上具有3个连锁的递进特征:阴阳和中、百物阜安、适建王都,如此 天下之中 就突破了单纯的地理中心意义。

——摘编自李久昌《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

材料二
刘秀称帝后很快定都洛阳,此时其根据地在河北,而长安还在更始帝手中。统一天下后,光武帝一再亲幸长安,并下令 复置函谷关都尉,修西京宫室 ,造成 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 的恐惧和震动。西汉凭借关中制御关东一事,对于关东豪族来说则是 殷鉴不远 的深刻教训。但是最终朝廷迁都关中的愿望并未实现,在经历了与豪族利益、力量博弈的度田事件之后,朝廷对事关豪族利益之事采取谨慎态度。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儒生们则站在实行王道政治的立场上,从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出发,坚持都洛,他们以国家的兴亡成败 在德不在险 为由,驳斥了迁都长安的见解。加上光武帝本身的儒学文化背景,这使朝廷在迁都问题上不能自坚其志。

——摘编自梁万斌《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

材料三
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命运沿南北轴向摆动,运河成为都城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到了明朝,两京制度把政治、经济、军事三个中心或重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明朝的统治力量得到最佳配置。正如丘睿所说: 文皇帝(朱棣)迁都金台(北京),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富,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 国家行政中心移到北京之后,南京并没有回到历史上的 陪都 的地位,只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并不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南京拥有历史上空前的作为一个陪都的重要政治和行政功能,即使在1421年之后也是如此。

——摘编自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公 天下之中 建都理论的核心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汉未能定都长安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运河时代 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将人类精神的发展从低向高分成10个阶段,中国仅处在第三个阶段,即刚刚走出游牧时代的农业时代,还未能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在他看来,火炮知识没有让中国免于被征服,印刷术的发明也无助于人类精神的进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按照不同方式将世界历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哪一种方式,中国都被归类于初级阶段,中国的形象也一直处在原始的、落后的、停滞的状态,处于 历史的幼年时期 。他认为,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德国史学家兰克也认为中国处于 永恒停滞不前 的状态,英国学者穆勒则认为中国是 固定不变 的,……类似观点不一而足。

——整理自王瑞《中国历史停滞论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想象》

根据材料归纳西方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