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丰城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31

一、单选题

1.

在考古发掘的商代妇好墓、周代芮国墓和秦国墓中都能够看到红山文化的 玉猪龙 (如图)等史前国宝,这些玉器都是承载着前代文化 盛德 的遗物,其所包含着的 物精 即神圣生命力,要比红山文化更加持久。其意指这些玉器(  )

A.体现出阶级分化导致贫富加剧B.佐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C.说明中国古代手工技艺水平高D.彰显了中国早期共同信仰及审美

2.

《史记》中有 世家 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 ,删去 世家 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C.史书编撰受时代变化影响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寒人 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下表为南朝时期 寒人 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 寒人 的上升(  )

途径

史实

掌管军权的将帅

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

掌管机要

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掌管典签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C.推动了监察制度发展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

4.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存在形上之 和形下之 ;王阳明认为 形有不同,道则无异 。这反映了,理学(  )

A.发展到达了新高度B.理论的继承与发展C.内涵的丰富与完备D.研究者之间的差异

5.

永乐年间,漕粮运输实行 支运法 ,军民联运,政府鼓励农民参与运粮,参与运粮者免纳当年税粮;宣德年间, 支运法 改为 兑运法 ,百姓不再全程参与运输,军运的费用则由农民承担。这一调整有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B.消除财政危机C.保障农业生产D.提高漕运能力

6.

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 纱花对流 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7.

1898年年底,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声称: 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 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 。梁启超的此番言论意在(  )

A.鼓动政治小说的创作B.唤醒民众以救亡图存C.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D.深入地推进文学革命

8.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鉴于安源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陆续到安源考察,做出如下决定:兴办平民学校,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反映出建党初期(  )

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兴办平民学校成为党的中心工作C.已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D.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六条规定: 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 六条规定 的通过(  )

A.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B.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C.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为全国执政做准备D.为开展战略决战奠定干部基础

10.

1958年1月,毛泽东号召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此推动农业方面的技术变革。一年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1957年至1982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36.9倍,机耕面积增加11.3倍,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长足进展。这反映了(  )

A.农业集体经济优势凸显B.农业现代化已经完成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工业现代化基本实现

11.

公元前133年,提比略作为平民派保民官,主张所有在之前战争中占领的土地都将属于国家,但将会被租赁给公民个人;他直接将改革法案提交给公民大会,引起元老院的不满。由此可知罗马(  )

A.封建社会内部调整B.对外扩张激化矛盾C.制度构建追求平衡D.民主政体遭到破坏

12.

中世纪的巴黎逐渐形成具有16个街区的街区体制,巴黎市政街区除了推举市民参与市政府的选举和决策之外,还有军事防卫等军事职能。这些措施(  )

A.体现地方分权的理念B.增强了社会治理效能C.保证了巴黎市区安全D.利于法国王权的强化

13.

格劳秀斯在著作《论海上自由》(1609年出版)中,驳斥了葡萄牙人以他们曾最早横渡印度洋为理由而拥有印度洋的主权,论证了 海洋自由 的原则,抨击葡萄牙对从欧洲到东方的海上贸易路线的垄断。格劳秀斯的主张(  )

A.体现工业资产阶级需求B.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C.挑战了传统的海洋理论D.使近代国际法得以发展

14.

19世纪晚期,英国社会中上层的改革家开始采取措施,促进女工休闲生活的发展。一种主要是由女性慈善家在社区中进行,另一种则是由具有改革意识的企业家在工作场所中进行。这些举措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文明的发展B.人文主义的兴起C.巴黎公社的影响D.女性普选权实现

15.

下表所示为1921年2月、10月苏俄部分产品价格。这说明当时苏俄(  )

产品类型

19212

192110

黑麦面粉

2500卢布/千克

9000卢布/千克

黄油

750卢布/千克

8000卢布/千克

土豆

350卢布/千克

1200卢布/千克

肉类

6200卢布/千克

22000卢布/千克

A.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显著B.工业化的弊端凸显C.受西方经济危机的牵连D.农业集体化势在必行

16.

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律产生于战国后期至秦朝统一的社会转型时代,受到传统与变革的双重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过渡性的旧制度的残余,重法轻礼、轻罪重刑,确立了君主专制集权的法律制度与独裁统治。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唐太宗时,房玄龄、长孙无忌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贞观律》。《旧唐书·刑法志》载: 凡削繁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唐高宗时,命人对《永徽律》逐条逐句统一注解。唐玄宗时编订的《唐六典》,开了律典分野的先河。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中华法系(中国古代法律)萌芽生长、发展成熟于中华大地,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作出重要贡献,也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展示中华法治文明的价值与风采。

——摘编自朱勇《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征》

(1)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律发展的趋势。(4分)
(2)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评价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6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9—10世纪左右,欧洲一些地区的城市逐渐兴起,并逐渐向欧洲其他地方发展。中世纪的城市通过各种途径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逐渐获得了自治权。这些城市成为逃亡农奴的庇护所,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等城市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其中佛罗伦萨等城市后来成了文艺复兴的摇篮。11世纪,一些城市先后摆脱了封建王权、领主或教会的控制,建立了独立自治的市议会。有些城市因为在君主谋求独立之时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君主在掌握政权后,仍然同意了部分城市的自治要求,但要定期向君主交纳费用。有学者指出: 在这些自治或独立的城市共同体中,绝大多数都形成了具有一定民主参与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拥有自治或独立的共和式的公权力体制和相应法治文化。

——摘编自菅从进《西欧城市市民社会的早期宪政秩序和社会成因》等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经济重心、人口逐渐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近代早期欧洲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首先发展起来的城镇大多在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带来的大量财富投入城市建设,这些中心城市后来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从1500年开始人口不断膨胀,迅速从5万人增至65万人,1700年左右成为欧洲最大、最繁忙、最富有的都市。时人有言: 厌倦伦敦亦即厌倦生活,因为伦敦提供了所有的生活。 除了伦敦还有阿姆斯特丹、里斯本等大都市兴起。19世纪工业化之后又诞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如英国兰开夏纺织区的曼彻斯特、利物浦,西密德兰铁工业区的伯明翰,东北部采煤区的纽卡斯尔等。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文明进程·城市与城市化卷》

(1)根据材料一、简析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近代城市化得以发展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9—19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趋势。(6分)

19.

甘地与民族解放。(13分)
材料一
甘地认为,英国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工业文明导致了损人利己的疯狂行为,使人精神堕落。甘地发起了手工纺织运动,提出 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 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并且用这种棉纱来织布给印度人民穿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甘地的报道多是翻译外国文章,对甘地以赞同、景仰为主。
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阶段开始,中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旅居印度的学者,撰写大量文章,指出不合作运动中上层只顾自己利益,不同教徒存在矛盾,反英力量分散,无力抵御英国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文章,呼吁印度无产阶级夺取革命领导权,只有 破碎 非武力抵抗 和改良欺骗,革命才能更扩大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将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有报刊指出 中国的不抵抗主义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 。西安事变时,西北军打出 我们要做中兴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国的甘地 的标语。
1938年,中国报纸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称其 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 。1939年,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甘地同情我抗战》,报道甘地呼吁印度全国向 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 ,共产党《新中华报》发表《可贵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国人民》一文。

——摘编自唐文权《甘地两次不合作运动在当年中国的反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甘地发起手工纺织运动的目的。(4分)
(2)阅读材料二,解读20世纪30年代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迁。(9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二十世纪中国华北农村基层领导特质的演变

时代

农村基层领导特点

清朝末年

具有较多土地;受人尊敬、有威望的富人。

民国

具有一定财产;有人格、威望;具备应对国家与各方政治势力的能力和关系。

新中国初期

贫苦出身;擅长劳动生产与组织群众;服从上级;妇女占一定比例。

改革开放后

有生产经验;能够领导农民发家致富。

——整理自陈耀煌《二十世纪中国华北农村基层领导特质的演变》

从表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时代,就农村基层领导特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